首页 > 东莞新闻 > 正文

东莞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部脊梁

2017年10月12日 08:54 0人参与 0条评论 >

  ■媒体记者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 资料图(张村城 摄)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廊联动、十核驱动、多点支撑”空间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2017年9月征求意见稿,最终版本以省委省政府印发稿为准)

  8月28日,位于东莞大朗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标志着散裂中子源主体工程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在此基础上,东莞正规划建设一座中子科学城,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要战略节点。

  事实上,自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来,东莞就开始抢抓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历史机遇,谋划部署《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在莞落地的各项工作。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切实把握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这一历史性跃升机会,向广州、深圳看齐并共同参与国际创新发展竞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制造优势,积极融入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

  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东莞要通过加快推进实施“倍增计划”、园区统筹、城市提升,主动把握机遇发挥应有作用。

  面对历史机遇,东莞在行动。当前,东莞正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度,紧扣“科创走廊”的主题,通过“倍增计划”、园区统筹、城市提升等主要抓手,力争建设成为国际水准的科技成果转化地、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

  紧扣主题

  积极融入“科创走廊”建设

  今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对于正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东莞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面临重大机遇,东莞也明确了目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明确提出,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园区、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完善创新公共设施和政策配套的“四创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水准的科技成果转化地、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

  9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广州签署。《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地将深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共同提升两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共同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也意味着,东莞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步伐再度加速。

  根据《框架协议》,穗莞两地将在八大领域展开合作,全面互联互通。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走廊共建方面,明确将充分发挥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广州创新大脑、东莞创新基地的作用,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优化两地创新走廊周边资源布局,协同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产业项目,共同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中国硅谷”,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实际上,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东莞正通过借鉴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的相关做法以及启示,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视野,规划建设东莞中子科学城,将打造为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和面向全国全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而这座东莞中子科学城,正在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战略节点。

  不仅如此,近年来,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4.59亿元,同比增长21.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9.3%,较去年同期增加2.4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R&D占GDP比重达2.41%,同比增长0.05个百分点,排名首次跃升至全省第三。

  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协同创新的互动,在东莞也不断加速。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7.8万人;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8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个,其中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另一方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位于广州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已经成为CSNS的首批合作单位;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

  机遇近在眼前,东莞怎么做?接下来,东莞将进一步在全市构建“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通过新增24个市级创新节点以充分发挥镇街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全域创新。同时,有序推进科创走廊建设,明确我市近期工作重点是“双核驱动、两带推动、九点落实、连片改造”,一方面更好地集聚资源打造示范窗口,引导全域创新发展稳步前进,另一方面结合东莞空间开发强度较高的现状特征,规划专门全面摸查了各镇具备连片改造的存量空间,以“三旧”改造为重要载体,注入科技创新功能,实现以创新促改造、以改造推创新的联动目标。

  “无论是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都要紧扣‘科创走廊’的主题。”在9月22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东莞要通过加快推进实施“倍增计划”、园区统筹、城市提升,主动把握机遇发挥应有作用。

  加速“倍增”

  打造创新驱动升级版

  加快推进实施“倍增计划”,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是东莞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重要一步。

  今年以来,为实现200多家市级试点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倍增,东莞市政府出台“一号文”及配套实施方案,围绕政策、产业、人才、金融和土地等五大要素供给,提出20条“干货”措施,以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超强力度助力企业内涵式增长和集约式转型。

  到目前,“倍增计划”已收获阶段性成果,为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东莞出台市级细化扶持政策20份,遴选出市镇试点企业共1268家,处理试点企业问题诉求800多宗;上半年205家市级规上试点企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超过四成,18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0.2%,均远高于全市水平。

  事实上,自“倍增计划”实施以来,东莞完成了一批扶持政策,到位了一批财政资金,攻破了一批企业诉求,搭好了一个资源池,形成了一套联动机制。据介绍,东莞组建了市镇两级倍增办,遴选出市镇试点企业共1268家,出台市级细化扶持政策20份,跨领域、跨部门和跨要素的重点企业协同培育机制初步形成。

  2017年上半年,205家市级规上试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1亿元,同比增长达44%。同时,195家规模以上“倍增计划”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1.2亿元;其中,13家名誉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4.3%。上半年,214家“倍增计划”企业合计完成税收52.2亿元,增长34.6%。

  梁维东在日前召开的“倍增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二次会议上指出,接下来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把握“倍增计划”实施的热度和氛围,及时总结典型举措并转换为扶持共性政策、普惠举措,推动工作向更广阔领域延伸;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推进配套政策落实和专项资金拨付,用改革创新思维去研究解决当前政策没有覆盖的领域和问题,推动工作落实更有内涵。

  在加快实施“倍增计划”的同时,东莞将继续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在继续提升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着力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发展优势。

  具体而言,东莞将积极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年内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壮大科技企业规模;此外,将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重点,推动R&D占比尽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向广深水平追赶。

  园区统筹

  结合“科创走廊”打造平台节点

  园区统筹,是东莞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核心战略,也是我市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另一支点。

  10月9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主持召开督办市政协重点提案调研座谈会,强调要将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打造平台节点,以点的引爆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根据省科技厅、住建厅编制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构建“一廊联动、十核驱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十核”即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东莞的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是其中的两个核心创新平台,将构建科技创新重要空间载体,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基于此,吕业升强调,要突出平台节点打造,带动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以点的引爆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松山湖要加快中子科学城等重大平台规划建设,打造创新走廊核心创新平台和创新驱动新高地;滨海湾片区和水乡新城片区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增强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的能力;其他片区要进一步深化对打造引爆点的研究,在节点打造上动起来,为整个片区建设注入项目、注入元素。

  作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引擎,松山湖(生态园)近几年捷报频传。2016年,松山湖(生态园)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新的突破,GDP迈进了“300亿元俱乐部”,达303亿元;税收总额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100.86亿元;华为系工业企业成为千亿级企业,实现了园区主营收入千亿元企业零的突破。不仅如此,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的2016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松山湖(生态园)的综合实力排名从此前的第29位跃升至第26位。

  东莞另一个核心创新平台滨海湾新区也将于近期揭牌。据了解,滨海湾新区处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轴线上,在全方位承接广深港创新溢出效应、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上具有独特优势。市委副书记、东莞港(滨海湾新区)党工委书记、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张科表示,省委提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地处广州、深圳中间,滨海湾新区又是南沙自贸区、前海自贸区的连接部,滨海创新走廊前景无限。

  此外,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也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历史机遇。《东莞市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上,将发挥水乡区位优势,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等交通要道,承接穗深创新资源外溢,集聚创新要素。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300家以上。

  城市提升

  看齐广深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要向广州、深圳看齐;在产业和城市品质上,东莞同样看齐广深。在今年的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吕业升指出,在产业和城市品质上,广州、深圳的水平理应是东莞的水平,广深的城市品质理应是东莞的追求。

  提升城市品质是我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八大调研专题之一,被列为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加以推进。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品质提升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东莞抢抓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的重要抓手。

  实际上,今年以来,东莞掀起了提升城市品质的热潮。根据我市出台的《东莞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接下来东莞将以中心城区强化、魅力小城建设、交通设施提升等十大领域为重点,聚焦“一心两廊三区四门户多节点”重点区域,建立“三年提升计划”工作体系与统筹机制,打造综合承载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城市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

  此外,围绕重点领域与重点区域的建设,我市初步选定第一批次城市建设项目490多个,预计将带动市镇两级财政、市场、社会各方投资接近1000亿元,并成立了以梁维东为组长的东莞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建设项目、工作制度和考核结果,协调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东莞也提出了三年提升计划的分期目标:2018年6月前,优先推动试点集中示范,争取在点上有所突破,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并逐步在全市铺开;2019年年底,全市城市品质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并研究启动下一个周期的城市品质提升计划,探索形成滚动机制。

  实际上,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是东莞社会转型、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的需要。吕业升强调,东莞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要把握好城市的空间面积不大、发育相对成熟、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滨水特点突出等特质,牢固树立全面、全域提升的概念,统一道路、绿化等建设标准,强化“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意识,以绣花的功夫来管理城市。同时,要突出特色,加强统筹。


来源:东莞日报 编辑: 黄佩玲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相关阅读:

热门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来源:东莞日报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7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2002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 2005-2018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