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新闻 > 正文

“两大引擎”规划建设,东莞挺起科创走廊中部脊梁

2017年10月22日 09:55 0人参与 0条评论 >

  10月12日,伴随着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式挂牌,东莞正式吹响了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冲锋号角。地处广深两位“超级大佬”之间,东莞这一次决定奋力挺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事实上,规划发布之前,东莞就早已未雨绸缪抢占先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两大引擎”先后规划建设,水乡新城、中子科学城等“多点珍珠”亦光芒四射,通过倍增计划、园区统筹、城市提升等多项抓手,让创新基因深入东莞骨髓。

  规划

  两个创新区促发展

  松山湖是东莞的几何中心,地处“广深港”黄金走廊腹地。2001年成立之初,松山湖的规划控制面积仅为72平方公里,起初的定位就是一个产业园。十年之后,松山湖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东莞理工、广东医科等大批高等院校落户,大学创新城、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等项目进驻,为科研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随后,包括中集、新能源、宇龙通讯、生益科技、易事特、东阳光药业总部、合泰半导体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

  2014年,松山湖正式定位为东莞的科技中心和创新中心。第二年,园区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今的松山湖,不仅拥有数十家上市、挂牌企业,还有1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所吸引来的高层次人才,光博士和硕士就高达3400多人,各种级别的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器更是层出不穷。以人才、高企、孵化器、加速器为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建成。

  尝到了创新甜头的东莞人并不满足只拥有松山湖。2017年3月,国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安新区所在区域正是东莞对接大湾区的最前沿。长安新区擢升为滨海湾新区,规划面积扩大了四倍,总面积达83.2平方公里,成为目前珠江口东岸唯一连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滨海湾新区方面介绍,新区将被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桥头堡,擎起东莞未来30年经济发展。目前,滨海湾新区成立了新区控股公司,收回了滩涂1.2万亩土地,完成3000亩滩涂堆填,取得17个填海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接下来,将重点理顺新区体制机制、打造步步高项目及轨道交通TOD“引爆点”,加快推进滩涂填土、进场路、长安新河等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见新城”的建设目标。

  亮点

  9个创新点成新秀

  除了“两核”,东莞还有水乡新城、中子科学城等9个创新节点被纳入创新走廊37个节点之列。

  毗邻广州的水乡片原属东莞欠发达地区,但随着东莞全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推进,成为东莞发展“后崛起时代”的新秀。

  走进水乡片,一大批新建的楼盘、研发大楼等正拔地而起,望洪枢纽站建设已经接近尾声。水乡的交通,除预留了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与广州13号线的接口外,还规划了7个穗莞合作通道,其中约4个已经落实,并规划了3个到市中心区的通道以及6个到周边镇街的通道。按照《东莞市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至2020年,水乡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

  2017年上半年,东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5.4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水乡经济区“10镇1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89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分别比全市、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和1.4个百分点。其中,水乡新城片区的望牛墩镇、麻涌镇、道滘镇增速亮眼,分别为13.5%、13.3%、10.2%,排名竟然升到了全市第二、三、四位。

  距水乡数十公里外的中子科学城亦正在悄然发力。今年8月28日,位于东莞大朗镇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历经十年建设,首次产生中子束流并成功打靶。目前,中子源的周边都是连片的山地和绿树,而按照《东莞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中子科学城未来预计居住人口为12万-15万,区域内将有两条城际轨道和地铁R5线通过。该区域由松山湖南部片区、大朗象山片区、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三部分构成,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松山湖南部片区将成为总部经济、科研办公和综合服务区;大朗象山片区规划为产业集聚区;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为大科学装置集聚区,还将集聚同步辐射光源、激光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建议

  做好转化基地的角色

  与两大强者同行,东莞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东莞最大优势在于制造业,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当中,可以做好转化基地的角色。”作为东莞顶级智库——东莞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首任咨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建议东莞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时,可以采取“院士+团队”的模式,发挥院士的专业能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林江教授也表示,东莞可成为创新驱动的“实验地”。借助对接广深科技走廊的契机,东莞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学习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的制度创新模式,紧抓创新驱动要素,形成新兴产业的聚合,逐渐脱离“围绕龙头企业做配套”的思维,打造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链。(记者 唐波)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 邵蓝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相关阅读:

热门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来源:羊城晚报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7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2002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 2005-2018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