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新闻 > 正文

茶山打造片区人文领域“引爆点”

2017年12月19日 07:52 0人参与 0条评论 >

  走进茶山镇的南社古村,时间仿佛定格在几百年前,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尽收眼底。记者 孙俊杰 摄

  每天有空时,“南社创意文化”执行董事谢进球总喜欢到古村转转,看着熟悉的一砖一瓦,感受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心满是欣慰。

  从2005年开始,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推出了南社斋醮、南社孝敬、忠孝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吸引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南社明清古村落只是东莞中北部古村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石排、茶山、生态园不到5公里路程范围内,还有塘尾明清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牛过蓢古村等人文资源,属难得的“人文明珠”。

  因此,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时常被提及,但进展缓慢。随着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不断深入,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联动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被视作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化产业带的核心节点,将成为园区统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爆点”。

  人文资源魅力独特

  12月9日至13日,2017年“南社忠孝文化节”在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盛大举行,围绕南社首届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南社孝敬有方三大核心主题,34项精彩活动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

  作为“国保”单位,南社古村落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片区集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于一体。其中,南社古村落始建于南宋,古建筑群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

  有专家表示,南社古村落是东莞民俗历史文化窗口,也是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金字招牌,拥有珠三角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少有,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从南社出发,1.5公里的路程,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创研基地主任李培军只花了几分钟,便来到了另一处古村——牛过蓢,该古村落始建于宋朝,不但拥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还有1.2万平方米原生态古树林,43棵古树名木中树龄最长的达750多年。

  而在南社、牛过蓢古村北面,在石排塘尾明清古村落里,市民石伟正带着家人逛着,斑驳的炮楼、红色的石砖、苍翠的古榕……,都让他们流连忘返。

  塘尾古称莲溪,南宋立村,塘尾古村落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268座古民居、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李氏宗祠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围墙,是东莞市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目前,该村落已经被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社古村与牛过蓢相距1.5公里,与塘尾古村则相距3公里左右,三个古村呈“品”字形排列,在人文、旅游资源各有优势,一条古村路将南社与塘尾连接。中间,还聚集了生态园燕岭湿地、南畲朗河、中央水系生态岛群、月湖公园、大圳埔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

  “两个‘国保’单位加一个省历史文化名村,还有生态园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这在珠三角是十分少见的。”李培军告诉记者,三大古村落与生态优美的生态园景观相连,传统人文与现代生态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此前,有前来考察的中科院专家曾建言,牛过蓢、南社、塘尾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各有优势,人文资源魅力独特,完全可以整合三地资源,开展系统的原生态村落旅游。

  “珍珠”亟待被串起

  这几颗“珍珠”将如何串起?

  近年来,东莞一直积极挖掘旅游资源,致力于从客源输出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的转变。但受到景点分布散、规模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散落在镇街的东莞本地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开发,南社、塘尾等古村落片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直以来,中国古村落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备受关注。同时,生态旅游更是全国旅游行业发展风向标。东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东莞东北部(生态园、茶山、石排等)沿线分布了众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2015年1月27日,在东莞“两会”上,时任东莞市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方德佳提交了一份《关于统筹开发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的建议》的提案,对打造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提出了建议,这应该算是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的首次正式提出。

  按照提案建议,东莞将加强政府对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发展的规划引导,完善扶持的政策体系。同时,推出“东莞古村落一日游线”,开通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旅游专线,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挖掘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等,并统一推出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整体宣传。

  随后,东莞市旅游局制定了《东莞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南社—塘尾古村落群旅游区发展定位、发展思路进行了相关规划,将打造成岭南古村落旅游首选目的地、东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东莞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示范工程等。

  目前,通过整合南社—塘尾—牛过蓢,采取“一托三”的品牌申报形式,联合申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培育文化观光、民宿度假、民俗节庆、创意休闲、文化演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涉及到茶山、石排、松山湖(生态园)等镇区,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相对缓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方面南社先行一步,在保护和开发方面结合得较好,而塘尾古村则以保护为主。

  因此,要想通过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产业群落,发挥品牌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南社—塘尾古村落群与周边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抱团发展,并联动东江沿岸古村落群,走差异化发展模式,形成一条历史文化游精品线路,任重而道远。

  “三个古村内涵丰富,各具特色,是东江沿岸的三颗明珠。”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表示,这在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虽然不是唯一的,但集聚性、完整性、差异性却十分明显,东莞应该围绕这些古村落资源,统筹发展,打造一个东江沿岸古村落示范片区。

  科技+文化融合发展

  12月13日,松山湖片区2017深圳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包括中子科学城、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在内16个重点发展先行区首次集体亮相,古村落片区发展再次引起关注,各界人士也纷纷献言献策。

  随着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不断深入,以及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机遇叠加,作为区域内难得的人文、生态资源,由南社古村、牛过蓢古村、塘尾古村与生态园湿地构成的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创产业带的核心节点,势必为松山湖片区打造东莞经济发展重要增长、国家科技创新先锋区域添砖加瓦。

  这些天,谢进球正在忙着一件事,那就是在古村周边建设创业、创新区,致力打造一批创客空间和孵化器,让人文+科技在这里相互融合。在谢进球的脑海中,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充分利用生态园的水系,恢复以前的水道、码头等,通过水系将古村片区联通,实现连片发展。

  今年,茶山镇也进行了相关城市规划,支持、参与、融入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成为了重点,其中加强环境联动发展,推动南社、牛过蓢古村落与生态园及周边资源连片保护开发有着详细规划。茶山镇将争取用3至5年,把南社古村落片区打造成为东莞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珠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岭南旅游名胜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茶山镇委书记黎寿康表示,茶山镇将把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和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强优势、补短板、谋突破,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品质、镇村发展等“五大提升”。

  业内人士指出,与目前松山湖片区其他15个重点发展先行区已经引进、或者形成大项目载体不同,古村落片区明显需要更多大手笔的规划资源倾斜和优先,为片区碎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现状注入强劲动力,为片区统筹探索新的路径。

  “这里人文资源丰富,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李培军告诉记者,加上周边的生态资源和教育资源,结合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叠加,完全可以实现科技与文化比翼齐飞。

  吴志才表示,想象一下这里的人文氛围与空间,融入创新、创业等科技元素,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发展,“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记者手记

  为片区统筹发展

  探索新路径

  围绕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东莞的行动正在逐步加快。

  根据规划,茶山镇将积极支持、参与、融入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主要做好“四个联动发展”,其中推动南社、牛过蓢古村落与生态园及周边资源连片保护开发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松山湖(生态园)还专门制定了《促进松山湖片区主题产业园区共建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在生态园创新内核中,古村落与生态园片区位置重要。

  在《松山湖片区产业合作发展和共建产业主题园区战略研究》中,就明确指出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由南社古村、牛过蓢古村、塘尾古村与生态园湿地构成,距离东莞火车站约5.0公里,总体范围6.5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创产业带的核心节点。

  今年12月13日,松山湖片区2017深圳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包括中子科学城、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在内16个重点发展先行区首次集体亮相,松山湖将全力把先行区打造成园区统筹“引爆点”,而古村落片区无疑将成为人文领域的“引爆点“,为片区统筹发展探索新路径。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黄佩玲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相关阅读:

热门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7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2002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 2005-2018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