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人民日报头版点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释放哪些信号?

2018年08月16日 08:55 0人参与  0条评论

  8月15日,新华社一篇题为 《开创融合新格局,探索发展新路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年间》的稿子,登上包括《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重量级报纸的头版。 稿件全篇分为“互联互通为大湾区通脉”“创新合作为大湾区‘通电’”“创新机制为大湾区‘定盘’”三个结构,盘点了过去一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亮点。

  

  从新格局到新路径,

  这篇长文肯定了

  过去一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哪些工作,

  又展望了粤港澳大湾区哪些建设方向呢?

  小编带大家来梳理一下。

  

  

  互联互通,是文章关注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一个显著变化。文中提到两大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建设推进,更是缩短了香港、澳门与广东时空距离,为开创融合新格局提供了硬件基础条件。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计划三季度正式通车,在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安排及内地口岸区建设工作已进入尾声;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等项目也在加快进行。

  目前,广东省发改委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大湾区将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就业创业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便利港人到内地工作的制度设计出台,正在悄然改变港人过去就业心态和就业生态。

  案例提到,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之际,车站正加紧改造,即将成为香港机场的一个候机地点,这意味着江门将可以与香港共用一个机场。

  比硬件基础条件更令人振奋的是从国家到地方,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的制度创新。

  8月3日,国务院宣布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目前,广东推出“便利湾区”18项举措,粤港澳专业资格互认深入推进、前海、横琴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全省有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港资澳资医疗机构达46家……都为包括港澳青年提供新的学习工作平台。

  随着取消就业证到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享受市民待遇,港澳同胞在内地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不久前,香港人李志健还竞聘成为深圳市前海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服务部副部长。“未来我最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因为有便捷的港珠澳大桥,开车穿梭三地会十分方便。” 香港人李志平的感受代表了很多港人的心声。

  文章评价,一年来取得的显著进展是大湾区建设的早期收获,已经使三地尤其是港澳同胞受益。而受益最为直观的体现,莫过为粤港澳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学习创业就业的机会。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努力的方向,也是粤港澳融合新格局的重要体现,目前来看,这种趋势正越来越明显。

  

  

  当前,粤港澳合作呈现积极态势。去年6月和12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的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标志内地与港澳经贸交流合作迈入新阶段。据统计, 2017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

  过去一年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与粤港澳三地,落实《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尤其在合作机制上进行综合协调。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卓有实效地形成合力。

  文章提到,推进高层次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推进高层次融合,莫过于打造统一的动力系统,在创新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目前,广东已出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接、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进行顶层设计。近日,针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广东省政府作出了答复,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延伸到香港。

  这些规划、建设方案,都为推动粤港澳高层次融合做了顶层设计。

  在纵向和横向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加大粤港澳创新融合的举措也在不断开展。今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出台规定,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深圳和香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推动港澳高校对接广东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已经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一年多来,从青年人才创业到高校联合科研,从产业园区建设到跨境项目投资,科技创新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建设路径:立足优势加强联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充分肯定社会各界对自发组织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的峰会、论坛的成效并评论道:一年多来,仅珠三角九市和相关部门就举办了近百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峰会、论坛等活动,三地各界广泛参与。把握历史机遇建设一流湾区,正在激发内地与港澳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襄盛举的豪情壮志。

  目前,南沙、前海、横琴进驻港澳资企业分别达1700家、8000家、2800家,合计12500家企业。包括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南沙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基地建设加快,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68家,其中国家级110家。

  对于广东自贸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担起关键作用高度认可,并用概念深入人心、机构纷纷成立、对接构想不断推出、创新合作成果已然显现四个词组,对粤港澳大湾区一年来的建设成果进行高度评价。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除突出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外,“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更是独具一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路径,可以说是全球独此一家,探索意义十分重大。

  文章总结,以框架协议签署为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起步,发展蓝图已从构想转化为行动。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商界,从机构到个人,各方力量正凝聚起来,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大湾区和城市群,必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图景。

  目标确定,才不会迷失方向。总结过去,为了展望未来。文章在回顾一年来的建设成果提到,有理由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中央关怀、支持下,立足三地优势、加强三地联动,进一步高质量高效率向前推进。

  

  

  相关内容

  开创融合新格局 探索发展新路径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年间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开创融合新格局 探索发展新路径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年间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一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中国南方这片活跃度极高的经济热土,又以崭新姿态吸引了各界关切的目光。

  在中国发展昂首步入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正化为脚步坚实的行动,愿景正变成风生水起的现实——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到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迈开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步伐,生动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勃勃生机。

  互联互通为大湾区“通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香港人李志平常年驾驶大巴车往返广东江门与香港,深圳湾口岸经沿江高速通过虎门大桥,是他最熟悉的路线。如今,他翘首盼望着一条更便捷的通道——港珠澳大桥。“只要大桥启用,我一定会选择这条路,时间准,还不堵车,大家都方便。”他说。

  一桥飞架三地,碧海终成通途。据了解,有“超级工程”美誉的港珠澳大桥已全线贯通,进入通车前最后准备阶段。

  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看来,这座全球最长跨海大桥集三地之力、融三地之智、便三地之民,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代表性工程。“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桥必将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的重要枢纽。”他说。

  李志平工作的江门胜利汽车站每天有13班直通车前往港澳。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车站正加紧改造,即将成为香港机场的一个候机地点。这让李志平对自己的工作前景充满了新期待。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此外,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计划三季度正式通车,在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安排及内地口岸区建设工作已进入尾声;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等项目也在加快进行。另据了解,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大湾区将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除便利交通措施外,中央过去一年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8月3日,国务院宣布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得知这一消息,在内地就读研究生的澳门青年卢震豪格外高兴。

  “未来我最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因为有便捷的港珠澳大桥,开车穿梭三地会十分方便。”他表示,更重要的是,包括取消就业许可证在内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使澳门青年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推出了“便利湾区”18项举措。前海、横琴、南沙率先实现港澳居民就业免办就业许可证;专业资格互认深入推进,前海、横琴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全省有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港资澳资医疗机构达46家……

  42岁的香港居民李志健2015年来到深圳前海工作,从取消就业证到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享受市民待遇,他在内地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不久前,他还竞聘成为深圳市前海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服务部副部长。

  “职业上有发展空间,收入上有保证,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友好,我想在前海待下去。”他说。

  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一年来取得的显著进展是大湾区建设的早期收获,已经使三地尤其是港澳同胞受益。

  创新合作为大湾区“充电”

  香港青年联会副秘书长廖永通2006年来到内地,开启自己第一个科技创业项目,目前在深圳做电动滑板车项目。因为有切身体会,他十分看好国家创新科技快速发展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包容的环境、扶持的政策,从金融服务到硬件设施的完善配套,加上背靠内地庞大市场,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廖永通说。

  一年多来,从青年人才创业到高校联合科研,从产业园区建设到跨境项目投资,科技创新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介绍说,广东已出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接、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进行顶层设计。

  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首次为发展创科额外预留逾500亿港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合作、培育初创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等。特区政府计划5年内将研发总开支大幅增加到每年约450亿港元,在GDP中所占比例由0.73%提升至1.5%。

  据了解,科技部、财政部今年5月出台规定,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深圳和香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推动港澳高校对接广东科技成果转化,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在科技创新合作热潮中,粤港澳三地青年人才意气风发。今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在横琴揭牌创业基地,以此搭建三地青年专业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服务平台。

  “我们希望借助横琴基地这个平台,以大湾区发展规划为蓝图,帮助更多港澳青年来横琴创新创业。”该协会创会主席李培说。

  创新机制为大湾区“定盘”

  过去一年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与粤港澳三地,落实《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尤其在合作机制上进行综合协调。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卓有实效地形成合力,推进高层次融合,是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去年6月和12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的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标志内地与港澳经贸交流合作迈入新阶段。据统计,粤港澳经贸合作与双向投资发展形势喜人,2017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

  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参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沙、前海、横琴进驻港澳资企业分别达1700家、8000家、2800家;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南沙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基地建设加快,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68家,其中国家级110家。

  今年5月,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正式签约。该基金将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重大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概念深入人心、机构纷纷成立、对接构想不断推出、创新合作成果已然显现……王福强说,一年多来,以框架协议签署为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起步,发展蓝图已从构想转化为行动。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商界,从机构到个人,各方力量正凝聚起来。

  一年多来,仅珠三角九市和相关部门就举办了近百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峰会、论坛等活动,三地各界广泛参与。把握历史机遇、建设一流湾区,正在激发内地与港澳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襄盛举的豪情壮志。

  世界湾区经济,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800万;2014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四连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则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除突出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外,“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更是独具一格。

  回顾一年来的建设成果,有理由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中央关怀、支持下,立足三地优势、加强三地联动,进一步高质量高效率向前推进。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大湾区和城市群,必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图景。

来源:莞香花开    编辑:黄佩玲关键词: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