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黄江持续40年改善办学条件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18年12月12日 07:51 0人参与  0条评论

  黄江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占比已达100%。图为黄江镇中心小学学生在上课。记者 孙俊杰 摄

  “40年前,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老师上课往往需要自制教具进行教学。”黄江中学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黄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镇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黄江镇财政共投入2.2亿元实施改善办学条件工程,全面提升黄江教育形象和教育产出效益。随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东莞学校(小学部)、东莞市伊顿外国语学校入驻,黄江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占比达100%。

  纵观40年来教育的历次改革与发展,黄江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

  整合教育资源 联合办学经验在全市推广

  改革开放前,黄江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设备比较简陋,教育手段主要是简单的实验、挂图和粉笔板书,不少学校教师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20世纪70年代,黄江教育向“普及、巩固、提高”发展,动员各方面力量投资办学,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四化”建设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据黄江镇志记载,改革开放初期,黄江各学校开始附设学前班,全镇基本普及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辍学率为0.1%,毕业率为98%。1979年,黄江共有公办小学16所,83个教学班,在校生2158人;黄江中学高中班也从1个班增加至4个班,学生200多人。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地方经济的腾飞和社会进步,黄江中小学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88年7月,东莞在学校管理(办学)体制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充分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建校、兴办教育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黄江主动积极优化和重新整合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倡导各有关村(管理区)实行联合办学,将全镇原来的17所小学整合为13所。此举受到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充分肯定,相关领导曾多次到黄江视察、指导联合办学工作。随后,黄江镇联合办学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自1989年起,在黄江镇委、镇政府统一要求及协调领导下,黄江先后对联兴小学等13所小学校舍(院)进行高标准改扩建或新建,总占地面积达14.24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黄江投资3000万元在可龙新建黄江中学。随着黄江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改善教学环境,黄江中学毕业生及格率、升学率及升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至1992年,全镇有初中生792人,高中生100人。2004年,黄江中学开启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其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头,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人文社会学研究实验学校,以及“全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育改革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实验学校。

  掀起职业培训热潮 超三成劳动力参与成人教育培训

  1978年以后,黄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职工业余教育重新兴起。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黄江大力发展橙柑桔种植,1983年第一所林果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同时,黄江还建立成人教育中心,定期请市果公司的技术员来讲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三来一补”企业快速发展,黄江的成人高等教育随之兴起。这时期,成人高等教育多采用脱产,参加在职函授、刊授或进电大等形式学习。到1986年底,黄江参加文化补课共有18642人,占应参加补课人数的92%;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共有2506人,其中60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785人完成单科结业。

  随着全镇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黄江掀起职业培训热潮,会计班、厨师班、英语班等相继兴起。1987年,黄江共有4206人参加干部高中文化补习班,1043人参加成人高考,其中大专录取160人,中专录取422人。此时,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多达1448人,比1986年增加737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2709人,比1986年增加274人。

  1993年6月,黄江镇成人学校在镇中心小学校园内成立,校舍面积600多平方米,有课室3个,教师宿舍3套。建校以来,办公及教学设备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根据教学及管理工作需要,黄江镇成人学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了各类教育培训正常开展。成人学校的设立,对于全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3年以后,为适应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江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坚持“实用、实效、适合”的原则,在全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组织门类齐全的教育培训活动,重点组织开展了外语及电脑应用培训,会计及统计人员继续教育,电工考证及年审培训,注册安全主任及消防责任人培训,以及金融、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国际贸易与法律、教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大专(本科)学历教育,每年培训近万人次,培训面占全镇劳动力人口的35.7%。

  塑造教育新品牌 优质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进入21世纪,黄江民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2年,黄江镇中小学校占地面积共21.9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2.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18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5.1平方米。同时,黄江先后获得“全国百强镇”“广东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

  目前,黄江已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省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100%;全镇户籍学龄儿童入学率以及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作为东莞对接深圳的重要节点,黄江近年积极吸引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同时大力提升镇内教育的质量水平,教育优势不断强化突出,正逐步成为周边学生求学的重要目的地。

  今年,东莞市伊顿外国语学校黄江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800个。此外,黄江今年还将投资1.5亿元实施黄江中学校园安全改造工程、投资700万元扩建梅塘小学,以及投资2200万元综合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等。黄江教育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在此基础上,黄江进一步推进慕课教学改革,扩大慕课教育试点,在民办学校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研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莞式慕课”教学方式,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探索基于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大数据支撑和教与学方式变革,引导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课堂教学。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对接深圳的步伐加快,黄江的教育事业发展正在不断提速。接下来,黄江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抢抓教育跨越式发展新机遇,全力打造黄江教育新品牌。

  优质教育的发展,大幅提升了黄江的吸引力,也将为黄江镇打造价值高地以及早日建设成为莞深创新融合发展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关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20世纪70年代,黄江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设备比较简陋,教育手段主要是简单的实验、挂图和粉笔板书,不少学校教师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1978年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仅靠国家及地方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教育经费的需求。为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黄江成立“一无二有”(学校无危房、班有教室、学生有课桌椅)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集资工作。领导小组以“国家拿一点,区乡出一点,各单位帮一点,群众凑一点,港澳同胞赠一点,勤工俭学搞一点”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在全社会筹集教育资金,主要用于校舍维修、兴建及课桌椅添置等。

  随着物价变动,教师工资增加,生活补贴增多,校舍修建,学校设备添置,教育经费支出亦越来越大。1985年起,黄江贯彻“谁办学、谁管理、谁负责经费”的原则,教育经费实行包干,每年每人教育经费为小学生52元、初中生85元、高中生130元。黄江发动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人。2010年至2012年,全镇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1.42万元、1.09万元和1.24万元。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全镇各办学单位大量投入教育经费,教学设备逐步更新,教学仪器、电化教学设备装配、图书资料配置逐年完善。至2000年,全镇9所小学当中有4所配备多媒体教室,全镇中小学功能室共有36个,其中电脑室12个,配有电脑560台,图书14.96万册。此时,各中小学均已普及两机(录音机、投影机)一幕(银幕)。

  随后,全镇公办小学全面装配计算机室,规模小的学校装配1个计算机室,规模大的学校装配2—3个计算机室,每室装机五六十台。计算机师资由各校自行选聘,低年级每周开1节计算机课,中高年级每周开2—3节。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苏婵关键词: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