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质生产力、共绘祖国海岸线。3月31日上午,“学习强国”“沿着海岸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首站广东开启线上直播。其中,东莞篇的直播镜头对准了滨海湾新区和松山湖科学城,走进科研平台、科创企业等,展现了东莞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优良生态推动人城共荣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滨海湾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年轻的特色合作平台,滨海湾正致力于打造开放新窗口、产业新空间、增长新引擎、城市新名片,全力打造东莞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架起产研桥梁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制造
探寻AI赋能工业制造的“秘诀”,直播镜头来到了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
今年,人工智能成为滨海湾发展的关键词,省、市全力支持滨海湾建设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新区。
研究院副院长孙晋祥表示,滨海湾背靠东莞广阔的工业资源,又能和广深形成很好的协同发展和联动。研究院依托高校、实验室等平台,能进一步拉动广深资源,对东莞的人工智能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过去三年,研究院重点把边端智算盒子这一产品部署到PCB、半导体、模具、潮玩等行业的生产线上,加快在东莞建设边端智算网络。“我们通过将盒子部署到工厂的产线上去,持续进行数据挖掘,再把高价值数据运用到工业大脑上,训练出工业垂类大模型。”研究院博士生刘璞向大家介绍道。
以潮玩行业为例,目前,研究院已经研发了潮玩领域的大模型,既可以辅助潮玩设计师进行模具的形象设计,还能在产线上部署智能体助力生产,替代部分劳动力。而在PCB、半导体、光伏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大模型+小模型”的智能体产品不仅能提升产品缺陷检测的精细度,还能优化生产工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我们希望能做好人工智能技术与一线企业之间的桥梁,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助力产业实现二次增长。”刘璞说道。
基于此,研究院今年将聚焦边端智算网络建设,推进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应用的供需对接。孙晋祥介绍,通过征集东莞市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需求,研究院将面向大学生举办100个AI应用场景开发的“百景大赛”,而后将比赛开发的AI工具或智能体输送到企业生产线上,形成“需求-研发-应用”闭环。此外,研究院还将投入大批工程师到产线里,联合企业一起开发行业级的解决方案和相关的算法模型。
作为“AI产业智库”,研究院还将在政策端持续为政府提供支持,参与重要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