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群众文艺工作推进会在东莞圆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群文工作者在东莞分享工作经验,实地走访参观东莞市文化馆,观赏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共同探讨群众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这场国字号会议在东莞圆满成功举办,彰显东莞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也生动体现东莞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群众文艺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东莞城市面貌
那么,东莞的群众文艺工作到底有哪些亮点能吸引全国的目光,东莞到底做了什么,能名列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呢?
东莞群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最直接呈现一个地区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东莞连续举办6届湾区文采会,累计吸引近300个群众文艺团队参会,常年打造四季“村晚”,以擂台赛方式创新推出“文艺村超”,以文艺赋能“百千万工程”。
▲“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品牌演出现场。
作为全国平均人口年龄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东莞创新打造“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品牌,以沉浸式都市文化新场景,形成了潮流音乐巴士、“莞”够Live House、潮牌快闪店、草莓音乐节等潮流业态,让群众文艺活动“走新”又“暖心”,火爆全城。该品牌成功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
身处东莞的市民,应该能切身感受到,几乎周周有活动,镇镇有特色。一系列高品质、现象级、爆款类文化活动,让整个城市弥漫着潮流文化的气息和热度。
▲文艺村超
东莞群众文化培训成效显著,后劲十足。文化培训有助于群众文艺后继有人,水平提升,可持续蓬勃发展。东莞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全面升级“市民艺术夜校”,为有兴趣的市民参加美育培训提供便利,仅2024年以来开展培训课程1.38万场次,受惠超21万人次。同时联动64家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满足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此外,东莞实施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扶持100多名青年艺术人才举办展览展演近100场,大力培育“文艺莞军”,全市设立90个重点文艺创作基地,实现镇村基层全覆盖,其中4个获评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创排基地。
▲东莞民族乐团
“太阳之子”合唱组合、东莞民乐团、东莞舞蹈团等知名群众文艺团队脱颖而出,先后亮相省级、国家级平台,技惊四座,斩获各类奖项无数。
▲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剧照
东莞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力满满,精品迭出。东莞积极激发群众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活力,搭建起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少儿艺术花会等系列常态化创作赛事平台,连续五届有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近10年累计原创群文作品2000多件,获省级奖项259个,在2021-2023年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排名中东莞居全省第三,连续三届有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曲艺作品《羊续悬鱼》获第十七届群星奖。今年推出的原创音乐剧《东莞东》致敬改革开放,寻找“2亿分之一”城市建设者,在东莞、广州、北京巡演,引发强烈共情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文化馆组建的合唱团、民族乐团、舞蹈团等非职业团队,在国家、省市各类赛事活动中摘金夺银,并多次受邀参与外事访问演出、文化交流展演、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龙腾湾区·潮游广东”2024年广东龙舟季暨东莞龙舟月启动仪式。
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推陈出新。在文化传承上,东莞高标准建设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11座,居全省前列;出台省内首部地级市综合性非遗条例立法,强化活态传承非遗,结合莞邑文化底蕴,打响龙舟月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全网话题量近8亿,东莞龙舟成为全国“顶流”。此外,东莞唯一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石龙镇正在活化改造建设中山路历史街区,完成后将成为“东莞非遗第一街”。
在这次工作推进会上,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康以《厚植沃土,创新创优——推动东莞群众文艺繁荣发展、走在前列》为题,介绍了群众文艺工作的“东莞经验”。
基于文化强市的战略考虑,东莞构建了全方位群众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东莞高位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先后实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和“文化强市”建设,特别是2022年以来,对标对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构建起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推动建设松山湖展演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创新打造“潮流东莞”等十大文化品牌,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千万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盈。
▲音乐剧《东莞东》北京站观众现场互动留影。
基于千万人口共生同荣的发展理念,东莞构建激发群众文艺创新创造活力的机制平台。东莞人口超“千万”,改革开放以来有超2亿人在东莞工作生活过,他们既是东莞城市的建设者、奋斗者,也是东莞文艺的创作者、享受者。东莞汇聚“2亿分之一”的力量,不断扩大群众文艺发展的“朋友圈”。多元文化在东莞交融创新,共创共享,提供更丰富的文艺作品,进而为前来奋斗之人提供心灵慰藉和鼓舞,双向互动,形成独具东莞特色的新文艺现象,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与养分。
▲文化馆鸿福桥市集。
基于特殊的区位优势,东莞打造“最传统MIX最潮流”的群众文化特色。东莞既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又是勇立潮头的改革开放先行地,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最岭南”鸿福桥市集,围绕“茶”“玉”“香”等主题,打造集文化体验、社交互动、创意消费于一体的岭南生活美学空间,擦亮“有一种新中式生活,在东莞”IP。 东莞地处湾区C位、人口年轻众多,以潮流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是这座“青春之城”焕发无穷生命力的文化密码。东莞成功获评“中国潮玩之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在潮玩产业新赛道上,文化创意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擦亮“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文化名片。
▲2023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现场。
基于城市特殊的人口结构,东莞构建群众文艺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平台。东莞人口结构特殊,外来人口超过800万人。做好群众文艺工作,就能增强市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家园意识,更好促进本外人口融合。东莞立足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架构,推动文化场馆体系化、联盟式发展,创新拓展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组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莞空间“四大联盟”,就是以扁平化思维整合资源、搭建直达基层机制平台,推动东莞全市33个镇街、园区群众文艺百花齐放。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迈入“双万”时代的新东莞,将一如既往从千万常住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群众文艺成果更好地润泽千万人口的美好生活,实现“人口—产业—城市—文化”的良性互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