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湾新区引领空间与产业双重变革,成东莞未来30年新引擎

2017年10月12日 09:39 0人参与 0条评论 >

  金秋十月。从东莞长安互通立交与广深沿江高速交会口出发,穿过一大片填土平整好的滩涂,来到珠江入海口。这里海天壮阔,不远处红树林随风轻摆,水鸟展翅翱翔。这是一片全新的热土——东莞滨海湾新区。

  站在新区启动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脉搏——宝安机场起降的航班不时在低空掠过,向南远眺可见深圳前海;西隔珠江与广州南沙相望,繁忙的货运巨轮正在港口进出;向内广袤的腹地则是拥有庞大制造业基础的东莞。

  今日,东莞市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会将召开。当天上午,滨海湾新区、东莞港揭牌以及滨海湾新区填土动工的历史性时刻,将成为东莞这座国际制造业名城在下一个30年发展新路径的起点。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所说,滨海湾新区的“定位决定格局”,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浦东”,赋予新区使命和责任就不同。

  广深之间,伶汀洋畔,这场以空间与产业为双重目标的变革吹响了号角。

  引领东莞未来30年的新引擎

  置身于广深两座大城市间的东莞,一直被视为通道型城市,依靠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吸纳来自全球的资源,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工厂”。

  但如今,以低成本迎合国际产业转移、借助于加工贸易产业带动的对外开放1.0时代显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东莞面临着从工业化后期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窗口期”。

  今年4月初,长安新区正式更名滨海湾新区。随即,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滨海湾新区扩容的决策部署,明确新区范围由长安新区板块、沙角地区板块、威远岛板块三大板块构成,总面积由原来的20.36平方公里扩展到83.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0.3平方公里,是珠江口东岸唯一连片待开发区域。

  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的东莞,如何寻找新引擎?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双重战略背景之下,滨海湾新区的诞生可谓正逢其时。

  9月22日原则通过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勾勒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以深圳、广州、东莞为主体架起的“中国硅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承载着改革开放近40年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是广东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

  作为科创走廊的腹地,东莞集聚着大批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是创新技术转化的主要场所。滨海湾新区所引领的滨海片区,虎门、长安、厚街、沙田四镇的工业产值达到3500多亿元,拥有极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滨海湾新区东临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大空港,西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隔江相望,是这条走廊上的重要的支点,从地图上看,其“黄金之喉”的区位优势一目了然。

  滨海湾新区概念规划

  海陆空交通网络在这里并进编织,形成了东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有力联系纽带——距离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国际机场车程在1个半小时之内;10分钟直达广深高铁虎门站,建设中的高铁虎门南站拟改名为滨海湾站;随着虎门二桥建设的推进,这里将更紧密地与南沙、番禺相连;未来不久,虎门高铁站的广深港高铁可直达香港,穿过新区的东莞轨道2号线将接驳深圳的20号线、9号线抵港。

  滨海湾新区还拥有东莞最具经济潜力的海岸线与水深条件,纳入沙角板块后水深可达15米,为建设深水港提供绝佳的场所,从而有条件以港口为载体,培育形成新兴国际航运门户。东莞寄望以港口城市为重要牵引力,发展以海带陆、区域合作的经济模式,充分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

  作为一个兼具成熟产业体系和空间规模、能够直接连接两个自贸片区、可以大港连通世界的物理空间,滨海湾新区承担着人才、技术、区域合作、文化融合等更高层面开放合作的历史使命,被视作引领东莞未来30年产业与城市转型的新引擎,是东莞未来新发展的“希望之海”。

1,2,3,4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谢瑞玲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热门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7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2002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 2005-2018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