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年牛墟”的故事

2018年10月23日 09:21 0人参与 0条评论 >

  说到横沥

  就不得不提横沥的“百年牛墟”

  今天小编为您诉说横沥与牛的故事

  横沥牛墟魅力远扬

  这是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文化古镇。

  寒溪河纵贯小镇全境,酣畅淋漓地滋润着这块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小镇昔日由于河道纵横交错,一度成为贯通省城的水运枢纽,那时一河两岸聚集了千帆点点和南北商贾,蚕桑种养的、蔗糖加工的、谷米加工的、榨油加工的等行业相继兴起,每逢墟日集市,嘈杂市声闻于数里之外。

  此时,横沥牛墟的出现也许十分偶然,但又全非偶然了。

  随着当时横沥农业经济的逐渐繁荣,在船来船往间,突然有那么一天,有位商客从船上牵出耕牛,到河畔叫卖。又过了不知多少时候,全国各地有名的牛商就大量汇聚到这里进行牛只交易,牛墟真正出现了。

  这个时间大约是明末清初,也就是说横沥牛墟已有500年历史了。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横沥牛墟,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横沥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闻名远播,在广东农村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牛墟见证着横沥商贸的繁华。过去每逢农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广东各地客商、农民就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

  

  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几度变迁,1995年位于镇区骏马路的现代化横沥牛行正式建成,横沥牛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牛行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东莞最大单项耕牛市场。

  一进牛行,交易区内黑压压的牛映入眼帘。虽然才是上午8时,牛行交易区内已经熙熙攘攘,三五一群的人们指指点点在交易。仔细看来,每头牛都是拴在铁栏杆上,而栏杆又是围着一株株大榕树建的,整个交易市场几乎都在树荫的遮蔽下。

  “这些大榕树都是我和同事当年亲手栽种的。”朱树轩行长颇有感慨地说。在他的指引下,我们踏在牛墟里,追寻着它昔日灿烂的痕迹。

  

  张扬锦老人祖孙三代都在牛行里做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激动不已:“以前老早就有的了,几百年前就有了,从我记事起,镇上的牛墟可旺了。”

  记忆中的牛墟是充满乡土情怀。据老人回忆,每逢农历三、六、九日,村民们大清早牵牛赶羊从乡路上,络绎不绝地赶来;墟场中则是买卖人群熙熙攘攘、喧声鼎沸;牛中(牛经纪)穿梭不息,从中调停交易;小吃杂耍各色小贩喧嚷叫卖,那时墟市里市井男女,乡绅牛贩各色人等,说话都带着调子与板眼,买卖之间,有着人生大事般的或得意或不舍……

  那一片热闹、那一片繁华,横沥古镇繁荣的昌平盛世,在一个小小的牛墟中满盈。

  牛市交易离不开“牛经纪”

  古有伯乐相马的美谈,在横沥牛墟,“伯乐”相牛更别具神奇色彩。

  牛市交易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牛经纪”。张扬锦就是这样一位牛经纪,他对笔者说:“以前的横沥牛墟,异常热闹、繁荣,牛、羊、马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每成交一头牛,我们可以提取一些酬金。但现在,干我们这行,靠相牛吃饭的已经不多了。”说到这里,张老汉的眼中有一些失落。

  

  笔者在横沥牛行采访时也没看到任何秤和地磅,不免觉得有些奇怪,牛经纪是如何判断牛价值的呢?

  牛不同于猪羊,一头500公斤的大牛可能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有100公斤,如果过秤的话很难准确,所以几百年来,都是靠牛经纪来目测评估牛的重量,目测的依据不是看牛的肚子大小,而是看前腿、后腿和头五个部分判断。

  牛经纪一眼看去,一头牛多重、年纪多大全说得清清楚楚。据说最好的牛经纪误差不超过0.75公斤。要学看牛的重量最少得3年才能出师。

  

  牛墟的交易过程十分有趣,一头牛被看中后,须经过摸寿、试步、考车及试犁四项考核,以测知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劳程度,再经过牛贩子和农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双方满意后才会成交,过程高潮迭起,极富乡土气息。

  完成买卖的牛只,墟长在牛角盖上戳记,并发给牛票,作为买卖证明,据说如此一来可杜绝私下交易,严防盗窃牛只的事情发生。因此,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后一旦成交,这些牛身上就会被注明买家的姓名和编号。而每成交一头牛,评议员可以提取10元钱的酬金。

  

  “牛经纪”的功夫好不好关系着买主的赚赔

  “牛经纪”的功夫好不好关系着买主的赚赔,这种功夫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

  张扬锦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1993年的时候,横沥牛行的两名“牛经纪”因互不服气,打赌看一头牛,并当场宰杀,结果赢的那名“牛经纪”目测和实际只差一斤半,不仅赌赢上酒楼吃了一顿,还声名鹊起。

  牛行另一个“牛经纪”罗惠文老人也告诉我们,横沥牛墟过去最旺时,有百来个牛经纪在这里帮人买卖牛只。今年已79高龄的罗惠文十六岁跟着父亲学做牛经纪,六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变成了满脸的沧桑,身子骨却依然硬朗。面对着记者,他家珍般地数着,两道峰眉时不时地跳动。

  他说:“几百年来,我们这一带的牛经纪不惜风里来雨里去,最远的竟然到了千里之遥的山东省、安徽省,为东莞、深圳不知提供了多少役用牛和肉牛,搭起了供需两方的交易桥梁,也促成了我们横沥这个广东省最大的牛市场。当时他们对附近每一个墟场乃至附近几个省一些主要墟场的墟日了如指掌,对各个墟场的牛需求、价格烂熟于心”。

  据他介绍,当时在农业社会,乡间牲口交易,买卖双方并不见面,须经过中间人撮合。因为乡间牲口交易,多是牛、骡、马、驴,其中又以牛最多,所以,这中间撮合的人便被称为“牛经纪”。在旧社会,牛经纪大都有点势力,如果不经过牛经纪买卖牲口,那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

  有句俗话说得好,叫:“两角钱卖头小猪拴在门口,它里拱外撅”!说得就是当时的牛经纪!一旦有人私下交易牲口,牛经纪们发起狠来,串通一气两头捣鬼,在买卖双方跟前恫吓威胁,想法子拆散生意,令人不寒而栗。

  农人本份老实,那经得起这番折腾?大都选择息事宁人。所以,农人买卖牲口要先找牛经纪,宁可多花两个钱,也不愿惹这麻烦,徒生事非,增添烦恼。

  卖牛的把牛牵到牲口市后,先找相熟的牛经纪,告诉他卖牲口的底价。而买牲口的这位大都事先在牛市上转上几圈,相中牛后,也找到相熟的牛经纪,把相中的牛和愿出的价钱告诉牛经纪,也有图省事,直接委托牛经纪给相看牛的。

  

  于是,两个牛经纪碰头后,蹲在一旁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是在暗地里进行的,这里头暗藏玄机,大有奥妙,不许买卖双方知晓。

  为了讨价还价方便,不论冬夏寒暑,牛经纪们都穿一长袖大褂,讨价还价时不当面计价还价,靠在袖子里面摸指头,摸好价后成交,买卖双方实则不知最终的底价。牛经纪就靠赚取这中间丰厚的差价生存,俗称“割牛耳朵”!

  牛行朱场长告诉我们,罗惠文老人当时附近可闻名了。村子里这家要买牛了,找他参谋指导;那家要卖牛了,找他撮合价格;甚至哪家牛有病了,都找他去讨单方……

  “牛经纪”仅有17名

  牛经纪的技艺都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事业,如果儿子不愿继承,可以传给女婿或家族中的其他男成员,但如果家族中无人可传,那么牛经纪的一身功夫就会失传。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牛经纪”,至少得学上个三、五年,出师艰难,人数也逐渐减少了。

  罗惠文说,“我的儿子们都不怎么愿意继承这一职业,感觉非常遗憾。还是张老汉好,他的女婿陈明继承了他的技艺,现在岳父女婿齐上阵,每到圩日两人就穿梭在牛行里面,为广大牛商进行买卖交易。”

  从事“牛经纪”这一职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现在横沥牛行共有17名“牛中人”,都是自愿报名,通过考试选拔的,并持证上岗。

  据了解,为了提倡牛经纪这行业,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身这行业。政府在认真摸底、考察的基础上,近期将为首批的牛经纪颁发证书,也将提高牛经纪的收入,增加牛经纪的知名度,以提倡和发扬“牛经纪”这个行业。

  

  ▲牛只交易成功

  随着传统农业日渐退出我镇,目前,传统的牛墟已被牛行所替代,牛只交易也从过去的耕牛为主转变为以菜牛为主。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以牛代耕的场景已渐渐为都市人所淡忘,横沥牛墟里原本服务周边农业发展的耕牛交易也演变成了以食用牛肉、出口外销为主的肉牛交易。

  

  走过辉煌的日子,横沥牛墟再度吸引人潮,再展昔日风光,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风雨,但当地人仍把它经营的有声有色的。我想牛墟这个地方百年后是不会没落的,在最艰难的日子都撑过了……

  虽然古老的商业时代已经静静地退到了历史的角落,但横沥牛墟这个名字依然响亮,它已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沉淀了下来。


来源:横沥青年 编辑: 邓燕芬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热门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来源:横沥青年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7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2002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 2005-2018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