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墟:一个历久弥新的记忆

2018年10月23日 09:23 0人参与 0条评论 >

  

  横沥墟三易其址:从横沥旧墟到横沥新墟,再到横沥新埠,变迁很大。新中国成立前,横沥新墟与横沥新埠作为本地区的商业中心,实质上以横沥新墟为主体。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新墟与新埠两墟并存,当时商业重点仍在新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新墟、新埠合并,统称横沥墟。

  旧墟遭淹,日渐解体

  横沥旧墟在半仙山之南,位于寒溪水北岸,与仁和水交汇处,寒溪水是东莞古代及至近代峡内唯一水上交通干线。清朝咸丰年间,水上交通发达,商贸云集,只听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异常热闹。旧墟与泰岗墟隔河相望,成为一对姊妹墟场。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4日,广九铁路通车,在横沥镇政府原址(位于东风路)对面设立横沥车站。民国4年(1915),因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位齐涨,水淹横沥旧墟。于是横沥便在铁路旁边建立横沥新墟,有下街、新街、正街和2条横街、牛行、谷亭,面积约0.05平方公里。由于新墟接近火车站,车运比水运方便快捷,因而商业兴旺,每逢新历“三、六、九”墟日,四面八方赶来趁墟的人流络绎不绝。因此横沥新墟便代替了横沥旧墟。

  新埠建成,店铺林立

  自从广九铁路于清宣统三年(1911)通车,原横沥旧墟日渐解体后,经济财贸中心移至横沥新墟。较大商店及手工业、米铺、银号等商店集中于横沥新墟。粮、油、米、糖、日用百货、杂活及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等交易,耕牛牲畜以及粮食农产品买卖都是在横沥新墟成交,还有典当楼、猪栏店铺全是私人开设,金融经济操纵于资金雄厚的商人手里,粮、油、米、糖、农产品收购与销售亦大都是由较大商号统收统销。资本大者常常操纵市场价格,压价购入,提价销出。竞争激烈,大鱼食小鱼。其最终受害者是墟镇居民和各村农民。

  

  新中国成立前横沥新墟店铺较大者“泗泉茶楼”、“汝琼林”茶楼兼饼家、“如心”茶楼、“汝记”日用杂货铺、“生隆”饼铺、“万生”饼铺、“同栈”米机(碾米厂)、“福利源”米铺、“泰兴”竹篾铺、“灿记”木器铺、“敬和”打铁铺、“恒安”染布房、“万安堂”药材店、“大生堂”药材店,横沥新埠有“天然茶楼”、“灵芝圃”药店、“同发利”货栈、“敬昌”洋货店(即百货商店)、“满记”银业杂货等。

  每逢新历“三、六、九”墟日集市,牛墟买卖耕牛、肉牛,米铺收购稻谷,油榨收购花生,饼铺买糖,茶楼收购鸡鹅鸭,银业专做钱银兑换及华侨港澳汇款业务。所有这些商业往来,形成横沥地方商业经济状态,从而起到调节居民、农民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循环作用。

  新墟曾经,兴旺一时

  民国18年(1929),横沥新埠建成开墟,有上街、下街2条横街和牛行等,面积约0.05平方公里,其店铺为骑楼,这在20世纪30年代的东莞还是比较罕见的。横沥新埠设立的许多店铺,规模不大,资金不如横沥新墟店铺雄厚,只有“天然茶楼”“香广楼”较为旺市。因此,横沥地方的商业经济重心仍在横沥新墟。

  民国32年(1943)秋,因日军进驻横沥新墟,横沥火车桥及老人院均有日军驻守,飞鹅岭又有日军炮楼哨所,不时骚扰乡民,各村农民都不敢来横沥新墟趁墟。久而久之,集市贸易逐渐移过横沥新埠。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军撤退,横沥新墟又恢复集市贸易,因元气大伤,仍然不如前。

  新中国成立后,横沥镇党、政机构均设在横沥车站附近,财经系统多在横沥新历“三、六、九”墟日集市决定移在横沥新埠。横沥新埠逐渐取代了横沥新墟,统称为横沥墟。

  


来源:横沥同城 编辑: 邓燕芬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相关阅读:

热门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来源:横沥同城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7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2002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 2005-2018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