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省生态环境厅:粤港澳三地携手 共治共享蓝天白云

2019年02月23日 11:04 0人参与  0条评论

  ■厅局连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前景让人憧憬。南方日报日前邀请了省生态环境厅就《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粤港澳三地携手

  共治共享蓝天白云

  规划纲要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厅局连线

  粤港澳三地同在一片天空下,空气质量彼此相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三地的携手合作。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三地携手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素得到持续改善。2006-2017年间,区域内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PM10的年均值分别下降77%、26%和34%,而2017年录得的一氧化碳(CO)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较2015年分别下降7%及3%,2018年广东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各项指标同比全面改善。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三方合作机制

  记者了解到,粤港澳三地环保合作早已展开。2002年4月,粤港两地政府发布《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素的联合声明(2002-2010)》,双方共同制定并实施我国第一个跨境大气质量管理计划——《粤港珠三角地区空气质素管理计划(2002-2010年)》。2011年,粤港双方同意实施《粤港珠三角地区空气质素管理计划(2011-2020年)》,相比2010年,2015年广东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可吸入颗粒物(PM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减排比例分别为25%、22%、14%和11%;香港特区分别为45%、14%、20%和14%,粤港两地均全面超额完成原订的减排目标。

  此后粤港两地不断合作推进减排措施,粤方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淘汰落后产能和燃煤锅炉等,港方加强对石油气和汽油车辆的废气排放管制、逐步收紧新登记车辆的排放标准等,为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素持续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粤港澳三地也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三方合作机制。2014年9月,粤港澳三地环保部门共同签署《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商定三方共同运行维护和优化完善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协议书把环保合作由粤港、粤澳、港澳双边合作推进到粤港澳三边合作,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气联防联治机制奠定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三方合作机制下,粤港澳三地合作完成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升级优化,发布监测结果报告,联合开展大气治理科技攻关。

  升级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网络

  记者了解到,空气治理较早成为三地携手合作的领域。2003-2005年粤港合作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并与国际接轨的粤港珠三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采用与美国环保局(EPA)相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创立并严格执行一套独具特色的监测数据成效审核机制,使监测数据具备较好的国际认可度。

  2014年11月,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络接纳澳门子站加入,同时升级优化,将监测站点由原来的16个增加至23个,监测项目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6个,提升监测网络的覆盖面和空间代表性。

  科技是大气治理的关键,联合开展大气治理科技攻关为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寻找新的动力。1999年以来,粤港成功开展多项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先后完成“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研究”、“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络”等联合研究项目,支撑了珠三角区域率先实现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整体达标。

  2014年9月,粤港澳三地签署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后,粤港澳三地环保技术部门联合有关大学、研究院开展了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微细悬浮粒子(PM2.5)研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常规监测研究等课题。2018年11月,暨南大学、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签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环境合作框架协议》,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实验室筹建工作,依托粤港澳三地高校资源,加强环保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建设,支撑和指导湾区生态环境保护。

  ■一线访谈

  “期待更多科创企业在湾区涌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振创新创业者信心

  “粤港澳大湾区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期待更多人投身到科技创新中来,更优秀的科技企业才能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一发布,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罗镇华第一时间通读了《规划纲要》,对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及科技创新产业前景,他满怀期待。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科技人才密度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像罗镇华这样对《规划纲要》怀有极大兴趣的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并不在少数——他们在大湾区生活、工作,拥抱创新创业领域,随着《规划纲要》出台,他们身上“大湾区人”的标签变得更加亮眼,未来创新、创业的方向也变得明晰起来。

  “将与更多企业机构携手培养人才”

  “《规划纲要》的出台发布,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大疆也希望和更多企业和机构携手来培养人才、扶持人才,最终全社会全行业从中受益。”罗镇华告诉记者,他注意到,《规划纲要》提到,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他认为,以创新为自身使命的科技公司,大疆创新长期扶持优秀人才的项目,不断提升科研环境和技术合作生态。

  “这一切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的优质政务服务和保障,大疆创新和其他的科技企业才能专注与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技术成果。”罗镇华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企业期待在2019年持续专注创新产品研发,汇聚全球科技人才,与更多的机构和合作伙伴一道,提升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技术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规划纲要》的发布,对我们来说是一针强心剂!在这个黄金机遇下,我们将继续进一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将人工智能和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相结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结合最好的区域。”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华南公司总裁杜兰注意到,《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很高。她表示,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去年初就在南沙启动,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进行前瞻性、应用性的研发,利用好当地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前来进行重点领域研发。

  “通过《规划纲要》找到产品新方向”

  “我们对《规划纲要》期待已久,看到之后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信心更足了。”《规划纲要》的出台让来自香港的“80后”创业者杨晓欣倍受鼓舞。11年前,她随家人从香港到广州生活,在中山大学取得经济学、金融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回国后便一直在广州工作。2015年,杨晓欣与朋友合伙创办了木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如今主要为初创企业、筹备IPO企业和境外上市公司提供企业架构建议、企业价值评估等咨询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推动了三地间资金、人才、技术的流通,不少企业开始谋划在海外进行布局、甚至上市。“这类企业数量的增多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量。”杨晓欣介绍,而大湾区的跨地区年轻创业者越来越多,他们的思维更加现代化,也更看重企业的合规运营,而关于跨地区企业的税务问题较专业,往往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协助。此外,广东省正加快推进税收改革,推出不少优惠政策,许多企业都希望了解相关信息并参与其中,这也为咨询公司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发挥港澳在财务、设计、法律及争议解决、管理咨询、项目策划、人才培训、海运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等方面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扩展和优化国际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支持。

  在杨晓欣看来,这也是她在内地发展的优势所在——成长于香港,又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她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亦更了解港澳地区及海外的相关政策;在广州生活、工作多年的经验,又令她更“接地气”。“现在不少企业在海内外都有布点,同一家企业可能落地在海外,但工厂业务设在内地,这就需要咨询人员对各地情况都有足够了解才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规划纲要》出炉也让杨晓欣看到了新的产品、业务方向。“《规划纲要》提到,广州将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与之相应,我们准备从科技与教育两方面入手,结合互联网手段开发“轻咨询”小程序,通过轻量化的咨询快速回答并协助解决初创企业的具体问题,并推出关于企业财税专业知识的培训课程。”杨晓欣说。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把新技术带到大湾区”

  “广州天河的创新创业氛围很棒,商贸流通十分繁荣。”到广州创业一年多,姊妹图高新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创始人董健业能够深刻感受到这座千年商都的蓬勃商业活力。

  “近几年我发现不少客户转移到了广州,于是从2017年开始也到广州寻找商机。”董健业介绍,他的企业主要从事美容科技产品、美容顾问系统的研发与销售。

  “《规划纲要》的出台让我看到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支持力度。”董健业说。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高,董健业希望可以将新的专利技术带到内地。《规划纲要》提到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这让董健业的信心更足了。

  来到内地,董健业的生活圈、创业圈半径仍在不断扩大——他居住在佛山,因为喜欢那里的环境和空气;接下来,他还打算将业务扩张到珠海。“因为珠海背靠澳门,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交通更加便捷,与港澳的联系也进一步增强了。”董健业说。

  《规划纲要》明确,要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未来,打通粤港澳三地相关人才职业资质的认证机制,进一步提升跨地就业、创业人才的生活便利程度,将进一步减少三地人才的后顾之忧,企业引进人才等业务也会更加顺畅。”董健业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此前推行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政策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声音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的优质政务服务和保障,科技企业专注与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技术成果。我们期待与更多的机构和合作伙伴一起提升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技术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罗镇华

  现在有很多港澳人士在内地创业,我们对《规划纲要》期待已久,看到之后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信心更足了,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希望。

  ——木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杨晓欣

  期待未来在大湾区衣食住行的便利程度都能有进一步提升,推动人才职业资质认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互通,令生活更便利、业务更畅通。减少大湾区人才到跨地区工作的后顾之忧,这对于企业用人、城市引进人才都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姊妹图高新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创始人 董健业

来源:南方网    编辑:苏婵关键词: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