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寮步竹园古村展新貌 建筑保留完好邀您来“逛”

2016年06月25日 16:40 0人参与  0条评论

  竹园自明代立村,如今古村里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祠堂和古民居。在古村里穿行,还能看到老人在这里生活,村里的古井都还在使用。

  时光似乎在这里静止了,但是一切又在悄悄变化。目前古村迎来了部分改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今年下半年古村将展现更好的风貌,村民可以在水塘边散步,也可在民居里拾级而上,感受来自古村的记忆。

  竹园,听起来有点诗意。可能许多人都有点陌生,占地面积仅1.4平方公里,位于东莞寮步。

  根据《邓氏家史》及《竹园村邓氏族谱》记载,邓氏本为江西江州府吉水县白沙村人,北宋年间入粤,入粤七世祖为元英公,竹园始祖为元英公之后仲宽公(入粤十四世),名宗大,号竹林耕叟。仲宽公原居篁村竹囝园,后寻水源于竹园后底岭下,得一水井,遂于山腰(发祥祠后)建房立业,竹园邓氏以七世祖元英公为太祖。为保存篁村竹囝园的名称,改称竹园。又有一说,因祖居环境簕竹围绕,竹园由此得名。

  老人回忆说,竹园村村前有一口水塘,整个村子被茂密的竹林环绕,村子只有两个围门供村民出入。“小时候我常去竹林里玩。”老人说,那时候竹林里的竹子长得很粗壮又很茂密,加上村前的水塘,这些屏障保护了村民的安全,“只要守住两个围门,就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抗日战争时期,竹林更是给村民提供了保护。“那时候我们在祠堂里读书,老师看到日军的轰炸机飞来了,就赶紧带着我们跑到竹林里去。”老人说,因为当时的野生竹子长得很高,日军根本看不到村民躲藏在哪里,竹林保护了全村人。

  在那个年代,竹林守护着这些村民,村民只要关好村子里的两个门,外人就不能进村。竹林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还给村民带来了许多乐趣。老人说,那时候因为村前有水塘,村子周围有大片的湿地,竹林里孕育了许多鸟类,湿地里的鱼虾则喂养了这些鸟。

  “每天早晨小鸟就飞出巢,傍晚再飞回巢给幼鸟喂食。”老人说,这种场景那时十分常见。

  老人说,村民十分爱惜这片竹林,因此村里有村规,既不准村民随意砍竹,也不准挖竹笋,还不准偷鸟蛋。一直以来,村民也都遵守着这些约定,共同保护着竹林。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当时响应国家号召大办农业,“以粮为纲”,村民砍掉竹子大种经济作物(花生、甘蔗、木薯等),因此这片竹林变成了一片农地。

  如今在村委会里查看竹园的卫星地图,可以看到竹园村由新村和古村等组成。古村即由水塘和原来的竹林所包围的区域。

  竹园古村北至和兴街、南至和庆街,西至和兴街,东与新村毗邻。走进古村,还能看到明清时期的祠堂。古村里明清时期的祠堂5座,古民居20余座,古井10余口,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村落格局。

  这些祠堂曾是村内的幼儿园、小学,目前,岐山祖祠还是村里的老人活动室,记者采访时还看到有几位老人在这里闲聊。

  邓志新是在竹园里出生的70后,他就是在村里的祠堂读完小学,邓挺曾担任他的老师。邓志新说,古村里的房屋愈来愈旧,安全隐患多,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村民逐渐搬离了古村,居住在新村和其他地方。

  在古村里拾级而上,穿过小巷,记者还见到了邓挺老人曾居住的房屋,如今已挂牌成为“东莞市历史建筑”。

  古村里已鲜有人居住,目前只有少数老人居住在此。邓志新介绍说,村里的古井现在还能使用,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还从这里取水喝。

  从明代起,竹园就陆续出现举人和进士,也曾有村民从走出竹园成就仕途,这是村民都知道的威水史。

  如今的竹园,虽然竹林不似从前,但是仍然风光秀美,是一处幽静之地。随处可见的祠堂,保存完好的民居,都有着时光的味道。

  记者看到古村里的发祥祠正在修缮,担任村党工委副书记的邓志新介绍说,预计今年10月发祥祠就能再次对外开放了。这座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三开,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发祥祠的修缮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只更换了必须要更换的建筑材料,修缮完成后,发祥祠还是村民所熟知的样貌。

  除此之外,古村前的水塘边,也正在开展围绕水塘的环境景致改造。有安全隐患的电线将埋入地下,水塘边既有可以休息的凉亭,也有可以散步的绿道。古村里也会建起一条绿道,村民可以信步在古村中穿行。

来源:东莞阳光网    编辑:温龚锋关键词:祠堂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