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新质生产力如何“上新”?新年伊始广东多地规划“路线图”

2024年02月09日 08:53 0人参与  0条评论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也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新年伊始,广东省两会进一步部署,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省各地也陆续召开两会,为接下来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描绘“施工图”、敲定任务书。

一直以来,珠三角是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珠三角各市的新年两会来看,对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都进行了作答: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

迈向未来,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质的跃迁,对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广东正瞄准目标冲在前、走在先。

构建全过程创新链 培育发展新动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纵观珠三角各市对未来发展的具体措施,无一例外,都对此作出了专门论述。

从南沙到中新知识城,一条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轴日渐成形,引领着老城广州走向新的未来。

为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培育新质生产力,广州将以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系统建好印刷及柔性显示、新型储能、纳米智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支持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科技创新是深圳多年积累起来的优势和快速发展的直接动能。当下的深圳,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关键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

深圳提出组织开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空间技术、光载信息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150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同时,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聚焦高端制造设备、核心基础软件、关键零部件、先进材料和生产工艺等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开展25个产业基础再造、10个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

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城市,广深两大引擎的创新发展,将充分牵引、带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最大限度产生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其他地市立足优势所长,为全省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发挥创新要素服务支撑作用,珠海将加快建设“云上智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产业在珠海布局提供强有力支撑。以高新区为主战场,打造未来科技城,推动高新区主园区三年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元大关。

位于珠海的AG600大飞机生产线。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实现创新价值链跃升,必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东莞将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实施全行业链条式集成攻关项目。落实产业化绩效奖励,推动至少20个市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在人力资源红利减少、人才资源红利增加的当下,珠三角正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

今年,佛山致力于加快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等十类人才,力争新增科技领军人才50名;东莞将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开办招生、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交付使用,引育一批经营型、创新型高端人才;惠州要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5名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团队15个以上;江门将成立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做强产业工程师联盟。

“要用好广东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人才集聚基础好、民间交流渠道广等条件,在继续深化全国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努力拓展粤港澳科技合作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更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会聚广东,开展更为丰富的‘共创共享’式创新合作新实践,从而加快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速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副主任委员陈新表示。

发力新兴产业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从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到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是广东的“新”之所向。

以此为牵引,珠三角各市正加码发力,瞄准拓展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直指“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广州将构建生物医药产业“1+N”专项政策体系,推动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竣工投产,支持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间互为应用场景、互为配套,推进建设大湾区“绿能谷”。

2023年,深圳再次拿下了全国工业“双第一”,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在2024年,深圳将实施战新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工程,滚动完善提升“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制定出台规划政策2.0版,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增长7%以上”的目标。

今年两会,广东提出发展低空经济,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在这方面,深圳已经尝到了甜头。2022年,深圳市无人机产值就已近750亿元,占全国七成,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全国首部低空经济法规于今年2月1日在深圳正式实施,助力本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工业大城佛山,同样在去年取得了新突破,成为全国第二个、广东首个“工业3万亿”地级市,更加坚定了“制造业当家”的底气。

“破3”的佛山依然闯劲十足,期待新的工业力量持续萌芽破土,拔节生长。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医药健康、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结群聚集;另一方面,积极布局绿色氢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瞄准未来,珠三角各地各展所长的前瞻性布局,对支撑全省全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惠州的产业谋划中,将以东江实验室新型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医用同位素及靶向药物等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生物制剂产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近年来,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也被省里列为珠江口西岸储能产业集聚重点城市。今年,肇庆将力促小鹏新车型项目投产,力争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传统工业大市中山,则聚焦光电成像及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光电产业基地,做精做细光电产业链条,打造“湾区光谷”。

从珠江东岸到西岸,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是珠三角各经济大市不约而同的谋划,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显著,对于全国的科技创新也起到引领作用。”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认为,广东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极具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形成创新发展的动力,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是广东未来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数字化绿色化双轮驱动 壮大先进制造业

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个重要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

从全国来看,广东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数字经济规模、产业数字化规模位列全国第一。今年,广东要新推动9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聚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链式转型”省域样本。

在各地推进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深圳方向坚定、走得最快: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新一年,深圳将实施数智赋能工程,全面落实“技改18条”,推广“5G+工业互联网”“AI+智能制造”,打造2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新增5家以上无人工厂、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让这份“家当”变得更年轻、更强大,是珠三角的制造大市进一步锻造新优势,迸发新活力的必由之路。

广州将深入开展“四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100家企业“四化”改造升级;佛山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65%;东莞将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15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惠州将推动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带动220家中小企业、45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中山要推动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超6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迎军说。

王迎军建议,引导龙头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向数智化转型转变,推动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企业全价值链的数智化发展,探索大语言模型在企业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创新应用。

无人驾驶试验车辆行驶在广州生物岛。受访者供图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各地,正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在全产业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广州提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和清洁生产,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特别是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化转型。

深圳将实施绿色示范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数据中心、5G基站等节能改造,开展100个园区光储超充和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应用,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新增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20家以上。

在东莞的工业大盘中,八大传统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三成、总产值的两成。今年,东莞将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如推动传统造纸向绿色造纸、传统包装印刷向环保包装印刷产业转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表示,在RCEP框架下,在汽车制造、新能源、新动力、纺织涂料等领域,更多出口产品都要有绿色标志。广东更要把握住这样的机会,不断延伸绿色工业产业链,开拓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

来源:南方+    编辑:梁瑞娴关键词: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