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遇到脊柱压缩性骨折以及运动受伤骨折常伴随着骨缺损问题,医生一般以保守及开放式治疗为主。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研发的新型材料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该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展现出优良性能,有望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新途径。而“骨水泥”的国产化有望为患者节省达50%或以上的材料费用。
在松山湖莞台生物技术合作育成中心的一个研发生产车间内,“骨水泥”材料研究团队成立的产业化公司,按GMP要求搭建起完整的产品生产线,而不同工艺环节的生产设备都已经在运转中。据了解,人工骨材料,是一类骨填充材料,一般由粉状物和液体混合而成,数分钟后即可凝固,起到填充加固作用,因此外界通常称之为“骨水泥”。在用于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中,该材料注射进缺损位置后,自身可以实现快速固化,为骨折处提供固定和支撑作用,可及时缓解患者的疼痛,为骨组织再生提供支持。
由于“骨水泥”产品研发跨越骨科和生物材料两个不同领域,且具有其极高的技术壁垒,成为国内生物材料医疗器械行业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自主创新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拥有有利于骨生成、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血管形成、生物活性更高、降解速率可控等特点,能够同时对硬组织与软组织都具有修复和键合作用。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灿良介绍:“国外的骨水泥产品是没有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的特点,不能够促进人的骨头恢复 ,还有它本身不能够降解,其高分子材料会一直存在人的身体里。而我们自主研发的‘骨水泥’进入人体之后,能够逐步被人体吸收,同时它还能够促进骨头的生长。”
据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研发的产品,不仅在性能上优于国外进口产品,成本比进口产品下降50%或以上。“现在这类产品90%的市场被国外的企业垄断,进口的价格大概是在5000元-10000元左右。国产化后,那我们预期的定价是在2000元-3000元左右,价格上会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方灿良说。
目前,可吸收人工骨材料项目已完成研究阶段工作,在技术指标及安全检验和动物实验中均取得新进展,有望2024年进入市场。方灿良说:“预计今年年底启动临床试验,做完临床试验就是彻底地完成我们研发的产业化的最后一步了,就能够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2024年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到时就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市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记者 梁晓云 黄满鸿)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