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解码十年】东莞市政数局:数字赋能政务服务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022年10月07日 12:29 0人参与  0条评论

政务服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通过数字赋能政务服务,开展政务服务全域标准化改革,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00.png

东莞有着特殊的二元行政架构,长期以来大量市级事权以委托办理的形式下放到给镇街,导致各镇街、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同一个事项可能在不同的镇办理的材料和标准也不一样,给企业和群众带来困惑,针对这个问题,东莞着力搭建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

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钊表示:“通过对这十多年以来在政务服务简政放权上的回溯,我们发现当时东莞在政务服务上存在很多短板,其中一个短板就是标准不统一。例如,同一个事项的办理,市里是一个标准,简政放权委托下放后32个镇街也出现了32个标准。”

微信图片_20221005165559.png

2021年,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开始推进全域标准化改革工作,按照“市定标准,全市执行”的原则,统一了办事指南中事项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要素;同时建立起全市统一政务知识库,构筑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维护的共建共享知识库,解决了之前存在的因标准不一致导致群众、企业办事跑动多、流程繁琐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东莞市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在不同的镇街办理业务,标准都是一致的。

微信图片_20221005162018.png

厚街镇涌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员王乐童作为镇街政务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她表示,开展全域标准化改革后镇街一级的政务服务有了新气象,“所有的事项都有了统一的收件标准,市民只需要搜索就知道办理这项业务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不会出现因为镇街不同所需的材料不同导致白跑一趟。群众来回跑动的次数少了,我们和群众的矛盾也少了。”

微信图片_20221005165515.png

“我们利用全域标准化,推动服务渠道实现‘一平台多终端’,通过事项集成、窗口集成、平台集成和数据集成,对每一个事项进行了全流程梳理。”陈钊介绍,“目前,市民服务中心综合退件率已经从刚刚进驻的20%降到了现在的2.3%,按照‘窗口前移、市镇通收、跨镇通办’三种模式,推进1284项业务在全市窗口通办,在一些试点镇街,如黄江镇已实现840多项高频业务直接可在村里办。”

今年6月27日,全省村级证明事项标准化改革试点黄江镇诞生了东莞市首张村级标准化电子证明。截至目前,各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银行等场所共铺设752台“莞家政务”自助终端,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十分钟政务服务圈”,进一步打通了村级政务服务的“神经末梢”。

厚街镇涌口社区居民杨小姐表示:“现在我们办什么业务都很简便,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了。”

9.png

目前,东莞政务服务在线下建成全省进驻部门最多、进驻事项最多、综合窗口最多的办事大厅,实现“一门、一窗、一次”办理业务,市镇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合计推出2878项“不见面审批”事项,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开通450多种电子证照,居全省第三。

“我今天过来办个体工商户的执照,出门忘记带身份证了。”市民卢小姐本来约好了办理个体工商户,但到了现场才发现自己没有携带身份证,本以为会白跑一趟的卢小姐被告知只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后,就能通过电子证照关联身份信息办理业务,“感觉有了电子证照之后真的很方便。”

由于东莞特殊的地理位置,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开通电子证照后积极推动电子证照系统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互联互通,支撑用证3935万次,减少纸质材料提交和表单数据填写。目前“免证办”政务服务事项占比62.9%,总提交材料压减率52.2%,着力优化“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95.39%,可全程网办事项2733项,可全程网办率85.73%,近1300项事项“湾区通办”、近1500项“跨省通办”事项在莞可办。

2.png

通过线上借助广东政务服务网、“i莞家”APP、自助终端等渠道,东莞正逐步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移动办、自助办”。在城市服务方面,东莞打造了全市统一城市综合服务平台“i莞家”,将城市生活、公共服务、咨询服务、政民互动、社会共治、政务服务、惠民金融等功能集于一体,同时融合“电子市民卡”,市民通过“一码”即可体验公交地铁出行、停车缴费、就医购药、图书借阅、防疫通行、购物消费等各类场景,真正实现“一码畅享全市服务”。

在新征程中,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进一步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构建“公共服务泛在普惠、市域治理智慧科学、政府运行协同高效”的“数治莞家”运行新范式,助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记者 肖雨菡)

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    编辑:邓燕芬关键词:政务;服务;数字化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