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水是生存之本,也是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水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协调发展、协同共治,水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河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水资源供给保障标准、保障能力、保障质量不断提升,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
水善世间万物,润泽千年莞邑
东莞是岭南水乡、制造业名城,因水而生、缘水而兴,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和灵魂。水资源的保障力、水环境的支撑力、水投资的拉动力、水元素的亲和力,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能。
非凡十年,东莞水务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水务高质量发展蓝图徐徐展开,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日臻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调优立新,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供水保障改革成果丰硕,东莞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治水成效显著,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漫步莞邑河岸,一河两岸草木郁郁葱葱,碧道沿河蜿蜒穿梭伴水而行。河岸上,露营、广场舞、健步,欢歌笑语……
绘就这幅生态和谐的锦绣画卷实属不易。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做好水生态文章为工作主线,以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要抓手,统筹全市“一盘棋”,构建市--流域--镇三级治水指挥体系,成立市级和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四个流域现场指挥部,实行大兵团作战,采取“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生态修复”举措,科学、系统、精准治理水生态环境。
河长领治
上千河湖长守水尽责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全市共设立河长制工作机构34个、河长1045名、湖长33名,建立起以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总河长、总河长的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实现全市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全覆盖。制定出台河湖长制工作方案、河长巡河、述职评议、考核评定、责任追究等规范性文件26份,实行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挂点督办重点污染河涌治理、市领导包镇督导、市河长办领导每月召开现场会议、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制度等举措,创新建立基层河长考核奖惩、河湖治理曝光台、水环境生态补偿、“河湖长+检察长”等制度,创办河湖保洁日、河湖治理大家谈、“河莞家”志愿者等全民治水平台,有力推动河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效,东莞河湖长制考核制度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2020年、2021年东莞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两年省考核优秀,2021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资料图)
水务主治
600多条河涌消除黑臭,再现水清岸绿
水务主治。水务部门先后牵头组织实施了砂场整治、河湖“清四乱”“五清”、两岸河涌“清6米”、河湖划界确权、污染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攻坚战等行动,圆满完成河道管理范围内182个砂场清理整治,503宗省“清四乱”任务,669条河涌1146个河段两岸清理,644宗水利工程和1966公里河段管理范围划界,641条污染河涌治理和城市建成区12条黑臭水体黑臭现象消除,有力保障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保持达标,茅洲河、石马河流域水质全面达标等全市治水目标实现,助力东莞成功创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治水为民
320公里碧道串珠成链,市民幸福感满满
治水为民,用良好滨水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在河湖水质改善的基础上,统筹治水、产业、城建,着力打造碧道滨水空间,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碧道320公里,包括三江六岸滨水岸线在内,涌现一大批“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景观。比如,华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及碧道、生态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长安茅洲河碧道、黄沙河海绵城市公园、清溪河碧道、东江碧道企石段等,让群众拥有更多治水成效的获得感、幸福感。东莞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水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张网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支撑能力不断夯实
东莞滨江临海,水网交织的669条河涌,星罗棋布的118座水库,发达的水系哺育千万莞邑人民,支撑东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资料图)
但是,东莞用水九成以上取自过境水源东江,本地水源水质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水源单一、水质型缺水等瓶颈问题影响和制约新时代城市发展现代化步伐,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非凡十年,东莞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供水保障一体化体制改革,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和“放心水”系列工程建设。
制定东莞市供水安全保障战略规划,前瞻建设好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一期工程并投入运行。统筹西江和东江双水源,积极配合省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和推进五点梅水库群物理隔离工程及清淤工程、松山湖水厂一期工程及配水管线工程等东莞配套工程建设,做好承接优质西江来水准备,同步加强本地水库水源治理保护,全面拉开建设“两横多点、五纵三区、多源共济、互联互通”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序幕。
坚持全市一盘棋,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全市供水资源。大力整合镇村供水资源,全市水厂由十年前的110余座整合至今40座,供水管网新建改造5680公里,建成水质监测点1205个,实现从取水到输配水各环节全覆盖,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3%,水厂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9%,十年连续优于国标95%的要求。全市“供水一张网”整合基本完成。
绿色发展,节水优先,开源更要节流。东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
全市用水总量从2012年的20.44亿立方米提升到2021年的21.06亿立方米,增加3.03%。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万元GDP用水量从2012年的40.8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19.4立方米,减少5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2年的38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12.99立方米,减少65.8%。
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建成省级节水载体80家、市级节水载体493家,率先制定造纸、啤酒、农业灌溉3个行业用水定额,成为全省首个制定地方性用水定额的地市。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2022年申报全国首批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获批。
防洪减灾体系更完善 保江河安澜
兴水利,除水患。非凡十年,东莞水务全力防御水旱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十年来,累计完成四批次共492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验收,河海堤防达标建设工程新增150.8公里,堤防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升至50-100年一遇。治理中小河流42条112.87公里。水库累计除险加固25宗。东引运河峡口至石鼓段、东江北干流石龙南岸、茅洲河界河段等骨干河道整治及防洪工程圆满完成,马滩水闸、潼湖围陈屋边水闸等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挂影洲围石碣泵站扩建工程、松山湖犀牛陂排渠工程、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东莞部分)先后获得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项“大禹奖”。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建设56个水务应急物资仓库,防汛物资设备总价值约4900万元,组建36支1264人的水务应急救援队伍。成功抵御妮妲、天鸽、山竹等超强台风和各次强降雨侵袭,灾害年均损失率控制在0.1%以内。
把城市内涝治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分类精准整治挂号易涝点,累计完成登记在册易涝点整治130个。推进积水点“微改造”,常态抓好内涝次生灾害防范,排查和安装防坠网35万余个。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东莞市水土保持条例》立法并颁布实施,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2020年、2021年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获得省优秀等次。编制“市——镇”两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全市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达到31.5%,2021年东莞以第一名成绩入选省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有效应对东江流域60年来最严重旱情并发咸潮,取得2021-2022年枯水期抗旱防咸保供水全面胜利。
“843”水务高质量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立足东莞“双万”新起点,东莞水务将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思路,对标对表水利部新阶段水利发展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广东省“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精心实施东莞“843”水务高质量发展蓝图,朝着“河湖安澜、水清岸绿、水城共融、人水和谐”的大湾区善水之城阔步迈进,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可靠有力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东莞“843”水务高质量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