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天津落下帷幕。来自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的陈恒煜、严湘杰同学,一举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展现了东莞参赛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次打篮球意外受伤经历开启创新设计灵感
据了解,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有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港澳台地区的35个代表队700多名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以及全球20个国家近百名国际代表参加。大赛共收到各省推荐的参赛作品838项,经初评,共有412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201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入围现场终评。
经过激烈角逐,评审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45项、二等奖113项、三等奖161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24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80项。本届大赛广东仅5个地市获全国一等奖。
其中,虎门外语学校的陈恒煜、严湘杰同学凭借其创新设计——“磁悬浮”和“超声驻波悬浮”,在解决救护车颠簸造成二次伤害问题上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实践能力,获得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格科英才专项奖。据悉,该设计利用超声驻波和磁悬浮技术,使担架在救护车上能够保持稳定,减少患者二次伤害,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陈恒煜
▲严湘杰
严湘杰在与记者分享此次获奖项目的设计灵感时,他表示,科技创新应从生活出发。“这个装置的设计,是源于生活。初一时,有一次我打球不慎摔伤了腿,被救护车送去医院的途中,因为车子颠簸,造成我的腿受到二次损伤,由此触动我开启了一个课题,就是‘如何避免颠簸以减少伤员在救护车上的二次伤害’。我们这个作品主要运用了两个技术,其中一个是磁悬浮技术,相关知识在初二物理有所涉及,所以我们就想办法把学科知识具象化到作品中。”
此次获奖也给陈恒煜、严湘杰两人带来了新一轮的科创动力。参赛完回莞后,两人很快又开启了下一个科创项目,且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全力支持,这给予了他们莫大的信心和鼓励。“我们下一个科创项目,聚焦解决校园垃圾处理的问题,就是利用我们学到的生物知识,通过绿色环保的处理方法,让校园垃圾处理变得轻松,甚至创造经济效益。”严湘杰介绍。
激发师生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 推动东莞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也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在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东莞市取得的“成绩单”中显示,东莞参赛师生共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作品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作品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不仅展现了东莞代表队良好的精神风貌、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还创下东莞近25年来最好的成绩。
在过去的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东莞有16个学生项目入围,获奖1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其中,2008年至2024年,东莞教师共获得13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奖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参赛队伍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的成绩,是东莞推动科学教育的缩影。
一直以来,东莞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举措。自2005年以来,东莞已成功举办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同时,各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成长成才、投身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东莞将全面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东莞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 谢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