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全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之后,2月6日,东莞召开新闻发布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集中发布市政府一号文、二号文以及企莞家、企业服务专员机制等重要内容,向全社会宣示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其中,市政府一号文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分为10点,共涉及49项具体措施,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力争到2027年,东莞可调度使用智能算力规模10000P以上,打造10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元,加快打造国家级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和工业垂直领域模型应用创新高地,更好支撑东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制造强市。
全面夯实东莞算力、算法、数据产业服务体系
算力、算法、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素。《若干措施》,通过构建“1+1+N”算力供给体系、扩大高质量工业数据集供给、推进垂直领域模型创新应用等举措,进一步夯实东莞在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的公共基础支撑,有效提升东莞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强磁场”效应。同时,也发挥东莞制造场景丰富、工业数据多元的有利条件,在行业级工业数据集和知识库开发、“两高”工业小模型研发推广等方面形成与广州、深圳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竞合优势。
其中,构建“1+1+N”算力供给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建设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调度市内外N个智算资源。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支持滨海湾新区、水乡经济区建设公共智算中心。设立最高5000万元算力券,支持通过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租用智算资源。探索设立智算中心能耗指标资源池。
扩大高质量工业数据集供给主要措施包括开发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汇聚“8+8+4”重点产业链工业数据,形成行业级数据集和知识库。打造东莞市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数据相关服务平台,引育数据服务商。支持企业开展数据要素“首评估、首入表、首开放”。支持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级、省级工业数据要素标准。
推进工业垂直领域模型创新应用主要措施包括设立最高1500万元模型券,支持大模型二次开发和应用推广。基于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建设工业垂直领域模型算法超市,提供“开箱即用”服务。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联合体,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4000万元资助。
全力打造国家级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大市,推动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构建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产品新矩阵,是衡量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成效的重要标志。《若干措施》通过部署规模化工业边端智算网络、拓展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强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能级等举措,进一步增强“东莞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更好地支撑东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制造强市。
部署规模化工业边端智算网络主要措施包括支持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部署边端智算节点,提高“大模型+小模型”在智能制造场景的渗透率。建成不少于6000个节点的工业边端智算网络。
拓展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主要措施包括投入最高3亿元资金,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开展AI+示范应用场景模型开发。围绕“8+8+4”重点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在通用场景的深度赋能,打造不少于100个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引导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将场景创新成果纳入供应链体系。每年遴选10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强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能级主要措施包括构建“全身+全屋+全车+全厂”AI+软硬件产品矩阵,发展“首发经济”,吸引AI+智能终端、AI+智能装备在莞首发、首秀、首展。支持软信企业参与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推动人工智能软硬件适配中心建设,培育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每年发布人工智能软硬件创新产品名录。制定人工智能产业招商图谱,引进优质企业。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
全方位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国内各大城市招商引资、招科引智的重中之重,这也要求东莞全方位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厚植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优势。《若干措施》对标先进城市的经验成效,通过布局人工智能重大发展平台、引育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培育人工智能领域耐心资本、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等举措,特别是创建国家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打造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以及推进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建设,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在东莞加快集聚,为东莞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大的确定性。
布局人工智能重大发展平台主要措施包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打造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开发建设灵犀岛,支持滨海湾打造人工智能新区。在松山湖科学城、水乡经济区以及产业基础扎实的镇街布局人工智能主题产业园,集聚公共服务平台。出台工业园区数字化建设导则,将新基建纳入现代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求。推动市级以上数字经济/软件产业园区升级为智慧化园区。
引育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主要措施包括:面向全球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团队,支持人工智能泛行业应用领军人才(团队)带项目来莞转化,鼓励社会主体引荐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鼓励校企共建联合培养体系,培育高技能人才。推行“新八级工”认定制度。推动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职称评审。
培育人工智能领域耐心资本主要措施包括设立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参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股权投资或资产并购。支持国企提供资本退出、投后增值服务。推动银行机构设立人工智能产业专项优惠贷款。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重点入库企业贷款的担保额和覆盖面。
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每年发布智能移动终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书。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建立人工智能城市机会发布机制,推动产业培育向“给机会”拓展。建设人工智能安全实验室、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领域交流合作,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监测。
(记者 张忻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