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6日召开的东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黎军介绍了东莞2025年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工作。据悉,今年,东莞聚焦教育强市、健康东莞建设和特殊群体关爱三大领域,计划新增公办学位3万个、托位6000个,推动85%镇街公立医院达二甲以上标准等,通过“建高中、强高校”“医疗资源下沉”“关爱一老一小”等具体举措,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教育强市建设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近年来,东莞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加,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钱用在教育上。今年,东莞将继续从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教育问题入手,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因应学龄人口变化,统筹“建高中”。建立公办学位供需滚动监测机制,继续加大高质量公办学位供给特别是普高学位供给,多措并举新增公办学位3万个。大力推进9所公办普通高中项目规划建设,探索建设综合高中,试行跨区域、跨学段统筹调配学位,逐年增加人才子女公办学位供给,实施百校提升工程、民办教育提质工程,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
瞄准城市发展所需,着力“强高校”。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加快大湾区大学设立申报,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二期动工建设,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设全国一流的卓越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培育中心,培养更多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践行五育融合理念,全面“提素质”。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十大重点项目,深入推进“科创思政”。升级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构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学校。启动中小学全员体育运动计划,推动学校举办艺术展演活动全覆盖,让全员运动、人人美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持续“育良师”。调整优化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统筹用好公办教师、银龄教师、临聘教师三支队伍。推进中小学未来名校长培养工作,推动中小学班主任减负增效,启动新一轮300名市“四名”工作室建设。此外,今年还将推动校园“阳光食堂”建设纳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并持续开展“护校安园”“护航成长”专项行动,守牢校园安全底线。
聚焦健康东莞建设
努力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今年东莞将着重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努力让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推动各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加快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八人民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建设,重点推动BNCT投入临床试验,着力打造肿瘤科、神经内科等优势专科,全力建设“健康高地”。动工建设滨海湾中心医院长安院区,启用水乡中心医院新院区,推动东南部中心医院申报三甲,实现85%以上镇街公立医院获评二甲以上,促进各类医疗机构均衡布局。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重点推动卫生技术骨干和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分类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香港金牌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全覆盖。持续拓宽“健康副厂长”服务方式及内容,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更多基层一线。
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扩面惠民。健全“1+3+N”医保体系,促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普惠型商业险互补衔接。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优化医保经办管理服务,全面推广数字化服务,推动便捷支付拓宽至更多平台、覆盖更多机构。全链条强化医保基金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守好群众的“救命钱”。
聚焦提升民生温度
用爱呵护“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
聚焦“一老一小”及残疾人的现实需求,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用心用情托起他们稳稳的幸福。
扎实推进“幼有善育”。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实行生育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建成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推动30所幼儿园开设托班,积极推动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等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年内新增托位6000个。
扎实推进“老有颐养”。支持镇街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医养结合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推动65岁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提高到43%,有力提升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
扎实推进“残有所助”。实施购买残疾人寄宿托养照护服务,试点开展居家托养照护,加快推进新的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培育孵化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全力办好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残特奥会相关赛事,让“平等、融合、共享”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 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