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广东拥有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平台,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看来,广东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多方面的优势,为建设大科学装置创造良好条件,也为大科学装置的应用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目前,在粤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领域为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助力广东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等多维度实现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科学装置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王生举例介绍,作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湾区内的多家头部企业紧密合作,突破和提升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球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位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过去一年中,中国散裂中子源高效稳定运行超过5000小时,完成用户课题数量近500项,成果产出远超国际同类装置同期水平。其中,在航空航天、高铁船舶、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高性能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领域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一些国家重大需求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为部分头部企业解决了若干重要技术问题。
王生表示,2025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持续开展二期工程关键设备研制,按计划推进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继续推进装置高效稳定运行,计划将束流功率从170千瓦提升到200千瓦,并向用户开放全部合作谱仪,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中子谱仪的优势,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多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大科学装置全方位释放磁吸效应,串联起人才、企业、高校等创新要素,积极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成果开放共享。”王生表示,期待在广东加快布局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对基础研发、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创新全链条进行赋能,切实发挥大科学装置的科技带动力和原始创新策源作用,推动科学研究向产业应用转化,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