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热闹劲儿还没散,寒假却已经快“余额不足”啦!这几天,您是不是发现孩子开启了“假期摆烂”模式?早上喊破嗓子也叫不起床,白天抱着电子产品“沉浸式”玩耍,干啥都提不起精神,仿佛被施了“懒散”魔法。教育君告诉您,其实,这都是假期结束综合征的表现,实属正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长假后,心理和行为很难立刻从放松切换到紧张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来缓冲适应。就像汽车突然换挡会顿挫,孩子也需要“磨合”才能找回学习状态。别担心,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方法,帮孩子平稳过渡到“开学模式”,就能让孩子自信满满迎接新学期!
一、调整作息与饮食,助力身体适应
假期中孩子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可能较为随意,临近返校,应循序渐进调整。每天提早10分钟睡觉或起床,参照学校作息时间表,让孩子逐步适应。比如可以在睡前半小时,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在与孩子沟通作息调整时,应采用平等协商的语气,比如问孩子“你觉得咱们每天早睡10分钟,几天后是不是就能适应新作息啦?”而不是强硬命令。同时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运动,比如一起去公园慢跑、跳绳等,增强体质。在饮食上,减少零食、夜宵摄入,以三餐为主,多准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等,为孩子返校后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家长要做好示范,和孩子一同调整,态度坚定且温和。
二、回顾假期经历,做好心理铺垫
和孩子一起回顾寒假生活,聊聊假期的有趣经历、收获。沟通时运用开放式提问,比如“你觉得寒假里最让你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呀?”引导孩子充分表达。也多和孩子聊聊学校、老师和同学,唤起孩子对校园生活和同学友情的向往,增强“准备开学”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对新学期充满期待,减少对返校的抵触情绪。
三、平衡学习娱乐,明确学习意义
临近开学,避免让孩子过度玩耍。家长和孩子商量制定合理的娱乐时间表,保证孩子有适当娱乐时间的同时,规划好学习时间。例如:可以规定每天完成作业后,有1 - 2小时的娱乐时间。沟通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先让孩子说说自己希望的娱乐和学习时间分配,再一起讨论出合适的方案。和孩子谈谈学习的“真相”,让他们明白学习并非总是轻松的,学习上好结果的取得需要付出努力。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做运动、收拾文具等方式,逐步进入学习状态。
四、关注情绪变化,积极疏导沟通
部分孩子面对开学会产生紧张情绪,家长要主动和孩子谈心。谈心时专注倾听,不打断孩子说话,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暗示孩子具备独特优势,缓解其内心的脆弱和不安,强化孩子在学校的正面情绪体验。鼓励孩子宣泄消极情绪,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迎接新学期。比如当孩子表达对开学的担忧时,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告诉孩子,上学期已成为过去,新学期大家都站在新起点,调整好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五、共同制定目标,给予支持鼓励
和孩子一起制定新学期目标和计划,涵盖生活和学习方面。生活上,如养成早起、整理物品等好习惯,学习新技能,参加学校活动等;学习上,确定每周背诵单词量、每月阅读书籍数量、想要提高的学科等。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引导孩子自主思考,比如问“你希望这学期在数学上有什么进步呢,你打算怎么做?”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并以月、季度、学期为单位进行回顾反思。在孩子努力实施计划的过程中,给予思路、方法上的指导,适当设置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比如孩子完成一个月的学习目标后,带他去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
六、允许缓冲过渡,避免过度施压
孩子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长假后心理反差较大,可能会出现情绪障碍。家长要理智对待,允许孩子开学后有一段过渡缓冲期,慢慢适应新学期生活,不要盲目给孩子加压,也无需过度焦虑。当孩子在适应期表现不佳时,沟通时避免指责,而是表达理解,如“我知道你在努力适应,慢慢来,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说”。避免因操之过急,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或其他心理问题。
七、协助准备学习用品,营造开学仪式感
和孩子一起挑选新学期的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书包等,让孩子参与其中,感受到开学的氛围。沟通时询问孩子对学习用品的喜好,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笔记本呀,咱们一起挑一挑”。可以一起给书包上书皮,在笔记本上写下新学期的寄语,这种仪式感能让孩子对新学期充满期待。
八、了解学校相关信息,做好家校沟通
家长要主动关注学校发布的开学通知,了解开学时间、入学要求等重要信息。密切关注班级群,和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活动计划。如果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上有特殊需求,也可以提前和老师沟通,以便老师更好地照顾孩子。
同时,家长在帮助孩子假期收心的过程中,要避开常见误区:
▪1.不要认为孩子开学后就会自然改变懒散状态,而是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良好习惯。
▪2.避免“紧箍咒式收心”,一味说教易引发孩子抵触。
▪3.杜绝“断崖式收心”,强制收走孩子喜欢的东西会激化亲子矛盾。
▪4.切勿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适应新学期的节奏不同,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否则可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5.防止过度物质奖励,用金钱或昂贵物品激励孩子,可能让孩子将学习与物质过度挂钩,削弱内在学习动力。
▪6.避免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总提及“别人家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7.不要只关注学习结果,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培养,如果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心理压力。
▪8.教育绝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孩子的成长教育更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家长的监督和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家长们,寒假即将结束,新学期的钟声就要敲响。在这关键的假期收心阶段,您给予孩子的每一次耐心陪伴、每一回悉心引导,都如同春日里的暖阳与甘霖,滋养着孩子的成长之路。避开误区,用对方法,孩子定能元气满满开启新学期。让我们家校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加油助力,期待孩子们在新学期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