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莞城街道文化周末剧场灯火璀璨,以“生生不息”为主题的珠海民族管弦乐团音乐会暨文化周末二十周年晚会,在民族音乐的磅礴韵律中拉开帷幕。珠海民族管弦乐团携七大经典节目登台,以岭南风情为底色,为市民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场演出既是对文化周末二十年坚守的深情回望,亦成为莞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起点。
民乐盛宴 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交响
当晚的节目单以多元形式展现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管弦乐《国风》 以恢弘开篇,用民族器乐描绘出新时代人民为美好生活奋力拼搏的景象;《海霞组曲》 中的《织网》《丰收》篇章,以跳跃音符还原渔家风情,展现劳动之美;竹笛演奏家蔡修湛演绎的《楚颂》,以苍凉笛声诉楚汉悲歌,激荡家国情怀;中国管弦乐《忆》通过《温馨的回忆》与《激情的回忆》两个乐章,以旋律对比呈现岁月沉淀与时代激流。
京胡演奏家李鑫洋与乐队合作的《夜深沉》,将京剧曲牌融入现代编曲,刚柔并济间尽显国粹魅力;经典影视金曲《铁血丹心》《一生有意义》《世间始终你好》由歌手张桢子、信肖乐联袂献唱,引发全场共鸣;终曲《乐动梦湾》以湾区主题收束,呼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脉搏。
二十年扎根 文化惠民浸润城市
本次庆典以“数字舞美升级”开启视听革新——首次采用的“扩建式舞台”通过分层设计,强化市民沉浸体验,在光影交错中,民乐与数字舞美碰撞出新锐美学。场外,883片“记忆树叶”装点的心愿树成为市民打卡热点,每片叶子标记着一场演出的编号与名称。“从第1场到第883场,这片文化绿荫已长成参天大树。”莞城宣教文体旅办主任汪泓表示。
二十年情怀更化作可触碰的纪念,专属徽章与帆布袋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此外,文化周末剧社的演员也献上了文化周末二十周年戏剧,全剧分为两幕,采用时空交错的独特叙事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充满温情与活力的文化画卷。
文化周末自2005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文化惠民”初心,从最初的每周一场公益演出,到如今累计举办883场高质量文化艺术活动,成为东莞市民心中“家门口的艺术殿堂”。“文化周末在东莞可谓是独树一帜,我从69岁看到现在89岁,我要一直看下去。”市民萧伯说。市民洁子就说道:“文化周末越办越好,越来越吸引大家,我已经看了15年了,每期必看。我很多朋友看到我发的朋友圈,都会从全国各地过来观看文化周末。”
文化品牌助力莞城文旅新蓝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汪泓表示,当前,全市上下已全面吹响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文化周末作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必将为文旅产业的腾飞注入强劲动力。接下来,莞城街道将会把文化周末这一品牌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结合当前备受瞩目的‘东莞记忆’文旅项目,让晚会不再局限于剧场,我们将走进‘东莞记忆’街区,与更多年轻人互动,将品牌的文化魅力传播得更深、更广、更远。”汪泓说。
“生生不息”源自《周易・系辞上》中 “生生之谓易”,蕴含着事物不断生长、繁衍永不停歇的蓬勃力量,象征着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这场二十周年庆,印证了文化周末从“惠民工程”到“城市名片”的蜕变,也印证了这句“生生不息”。正如心愿树上那片等待悬挂的第884片叶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中,莞城文化的故事,正向着下一个二十年蓬勃生长。
(记者 张忻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