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为记录好岭南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精神风貌、建设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与东莞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2022年《新时代•东莞影像志》电视片(第四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介地方特色文化,讲好东莞故事。第九站,一起走进大岭山镇,认识马山古树群。
在大岭山崇山峻岭深处,有一片古树群穿越百年的风雨,依然苍翠挺拔。它们镌刻着岁月的年轮,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成为大岭山的印记和标签,展现了莞邑的绿色风采。
大岭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南部,辖区面积95.53平方千米,是国家生态乡镇,中国绿色名镇。境内有连绵起伏的大岭山山脉,马山仙境就坐落于此地。《东莞县志》曾载:山上皆怪石,曰挂榜、日龙珠、曰马鞍、曰猪首,环诡万状,赋形维肖。山石峥嵘竦峙,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上风景秀丽,古树参天,以榕树数量多、树龄高而知名,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曾担任过礼部左侍郎的陈琏、江西左布政使的祁顺等莞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词歌赋。其中,祁顺曾写诗赞颂七姐庙附近的紫霞泉:“山中流水不知数,唯有此泉名独著。”
大岭山镇百花洞村宣传委员黄坚:“近年来,市镇村三级都十分重视古树群的保护和管理,持续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巡查养护和挽救复壮等工作,让绿色低碳成为乡村发展一个最亮丽的底色。”
马山不仅是“绿色之山”,也是一座“英雄之山”。1943年11月,日军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面派出部队阻击日军,一面将队伍拉上马山庙,并在马山庙的石洞内设立临时指挥所。抗日游击队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情,决定组织部队夜间突围并最终成功,成就了一段广东人民抗击外敌的传奇佳话。1993年6月,马山情报点遗址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树名木承载着广大群众的乡愁情思以及对良好生态的期盼。近年来,百花洞村大力传承革命精神,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推进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记者 苏婵 万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