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白墙黛瓦,绿树掩映,农田果树肆意生长,蜻蜓蝴蝶飞舞花间,群众收入不断提升。近年来,东坑镇井美村做活生态环境文章,产业发展增值,乡风文明培育,俨然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提“颜”增“质” 绘就幸福“底色”
漫步在井美村,你会不经意间感受到它的美,不仅是修葺后村容村貌的美,还有历史沉淀和精神传承造就的乡风之美。放眼望去,村内绿树成荫,水泥步道干净整洁,波光粼粼的池塘与一排排特色老屋遥相呼应,灰墙黛瓦间,岭南特色风情尽显。村民在房前屋后打造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绿意盎然,花香四溢,扮靓了村庄颜值,装点了美丽乡村,装饰了村民的美好生活,呈现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景象。
近年来,井美村致力于做优品质,下好民生工程“一盘棋”,着力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通过挖掘浓厚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景观,提炼出独特的人文元素,结合墙绘、雕塑、四小园等方式,打造一系列的乡村景观小品,建设独具“井”字文化的诗画井美。
传承历史文化 赓续红色基因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井美村充分发挥本地文化资源,持续擦亮红色文化文化品牌,铸牢乡村振兴之“魂”。在井美村,拥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五十年代标志性遗迹“井美会堂”、东坑镇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沙井头”、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文昌阁”、井美立村之源“井美大井”、百年名校“多凤学校”等重要文物建筑。所有的这些,共同构筑成灿烂而又丰富的井美人文景观,每一处都能让你感受、触摸到这座美丽乡村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真正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此外,井美村保留本土“三古文化”地域特色,通过改造文化公园、井美会堂,修建村史馆,完善村内文化配套设施,提升井美村整体红色文化品位,打造红色党建阵地。
以“绣花功夫”做好精细管理 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于细微处彰显城市管理匠心。2021年井美村启动环卫作业市场化,通过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实行环卫“管干分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环卫作业精细化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效果。
“近年来,井美村以‘特色精品示范村’为起点,注入城管元素,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建设,加强环境动态管理,通过‘微改造、小提升’,打造‘四小园’‘口袋公园’,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井美村党委委员谢荏全表示,立足于井美村的实际情况,盘活村内闲置零散土地,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用“绣花功夫”点缀美丽乡村画卷。
“这几年我们村的道路、环境都有比较大的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好了,路也扫得干干净净的。人民群众走出公园都比较舒服,生活有很大的提高。”居民谢先生站在自家的小院里,心里很是自豪。
持续巩固产业基础 夯实“产业兴村”厚底子
“目前,仁恩宇项目计划建设一栋8层厂房和宿舍,建设总面积约30000 平方米,预计明年年中可以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工改工’,完成东富厂二期三旧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设计,预计今年年底招标,2026年投入使用;通过拆除重建东富厂二期,增强大产业、大项目的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谢荏全向记者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既是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一直以来,井美村坚持在“优空间”上做足改革和发展的文章,通过“工改工”和连片空间拓展,努力走出一条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集体经济发展稳中向前。
今年,井美村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着力引入发展良好、环境友好的优质工厂企业,瞄准重点地区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催生一批新的高质量产业集群。目前,井美村现有港澳台商资企业、民营企业近40家,形成了以塑胶、电子、五金机械为主的制造业企业群。在推动产业特色发展时,为引进龙头型、科技型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村、分社两级经营总收入4323万元,同比增长6.35%,可谓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狂飙”。
(通讯员 黎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