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规划建立交通微循环系统,建设多层高架桥,改善居民出行便利性的建议

2018年01月17日 17:17 0人参与 0条评论 >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第5406号预提交

  提案人:民建市委会

  内容:

  截至2017年9月底,东莞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250万辆,位居广东省第二。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尾气排放量增大,给居民的日常出行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东莞居民的出行方式单一,而乘坐公共汽车又面临着塞车和达到到达时间难以掌握,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居民出行时倾向于使用私家车,从而导致了路面出行车辆众多,使得交通拥堵难以得到有效地缓解,由此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难以估算。东莞交通拥堵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通勤时段车流量突增造成的拥堵:东莞市的交通拥堵拥有典型的“潮汐式”特点。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间(7:30-9:00,17:00-19:00),由于出行车辆突增,大城区和镇街中心区的交通压力陡然增大,主要的交通主干道均出现拥挤不堪的现象。

  二、道路设计时造成的节点拥堵:仅以松山湖大道和环城路为例,①松山湖大道中医院高架桥、松山湖大道和环城路交界处的同沙立交、环城路温塘出口(双方向)、环城路莞樟路出口(双方向)等地点在工作日的8:30-10:30,16:00-20:00,拥堵厉害;②各个学校附近路段(尤其是学校相对集中的路段,如环城路南城路段),在周五放学和周日返校时,拥堵厉害。

  三、停车位设置不合理和司机违章造成的突发性拥堵:为了缓解街道停车位不足,很多街道在道路两边增设停车位,通过牺牲道路通行率造成的短时拥堵;同时,由于司机违章行车和停车造成的突发性拥堵也屡见不鲜。

  办法:

  一、加快打造大城区范围内交通微循环系统,尽快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居民主观上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①尽快规划和建设大城区和镇街中心区域内的地铁,在学校密集路段附近合理设置地铁站点,减少路面出行车辆。

  ②尽快规划和建设有轨电车,在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附近路段设置站点,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

  ③增加东莞通卡的充值方式,增设电子站牌,使得居民能够掌握车辆到达的大致时间,从而决定是否继续等待或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等办法,提高居民的乘车意愿。④加快公交专用车道的建设和管理,对非法占用公交车道的社会车辆进行处罚,提高公交车的平均通行速度。

  ⑤加快慢行车道的规划和建设,做好“还路于自行车”的工作。近二十余年以来,在“让道于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下,东莞的慢行车道几乎消失殆尽,严重地伤害了骑自行车出行居民的权益。近几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道路上的机动车数量,缓解了交通拥堵。然而,由于慢行车道的缺失,造成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抢道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在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同时,建设好慢行车道,提高居民短途出行时选择共享单车的意愿也是减少道路上机动车数量的重要手段。

  二、目前,东莞建设的高架桥均为单层,只能短时间的分流路面部分车辆,而这部分车辆下桥后又重新驶回了原行驶道路。建议在交通主干道(松山湖大道、环城路等)建立多层高架桥,同时分流几个方向的车辆,避免由于车辆等待造成的交通堵塞。

  三、合理规划停车位,加快立体停车场的建设。事实证明在道路两边增设停车位牺牲道路通行率的措施并不可取,应该充分利用空间优势,提高单位面积车辆的停放数量。同时,加大清理沿街店铺利用物品非法占用公用停车位的力度,建议对此类店铺可以采取警告,甚至处以占道经营的处罚。

  四、加强对右转弯专用车道的管理,增加违章拍照设备,提高违章成本,从而减少违章现象的发生。

  五、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东莞铁骑”队伍的建设,扩充“东莞铁骑”队伍,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应用。


来源:东莞阳光网 编辑: 郑思琪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热门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来源:东莞阳光网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
报障联系电话:0769-33332306
抱歉,你撞到了不存在的页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
链接可能已经过期
 
东莞阳光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7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2002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 2005-2018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