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历史,触摸文明,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7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在袁崇焕纪念园拉开帷幕,全面还原《永乐大典》从成书到散佚的辉煌与坎坷,历代对其研究、保护与整理的经历,让观众充分领略这部中华典籍的神韵与气度,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与智慧可持续性地在博物馆绽放光彩。
本次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举办,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成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重抄于明嘉靖前后,共11095册、22877卷、3亿7000万余字,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内容宏富、卷帙浩繁、版式精美、开本宏大、端楷书写、绘图精丽,又命运多舛,屡遭浩劫。
本次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5个单元,通过讲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展览共展出展品60余种70余册(件),包括明清刻本、稀见清末民国印本,以及收藏于海内外10余家机构、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仿真影印出版的《永乐大典》等,让观众全面了解《永乐大典》及其传承历史。
“为了响应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化活起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带来的美好生活,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我们也特意策划了此次展览。”袁崇焕纪念园综合业务部主任徐倩介绍道,《永乐大典》的编修和传承,是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象征;《永乐大典》的流散与聚合,是近代以来中华古籍保护事业的缩影,也是“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明证。“我们希望观众能充分领略这部中华典籍的神韵与气度,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使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可持续性地绽放光彩。”
趣读:《永乐大典》中的东莞
《永乐大典》汇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作为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其中也保存了东莞地区从秦代至明代的宝贵资料,包括历史、地理、风俗、文学等丰富的内容。如书中记载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与东莞资福寺的典故,这些珍贵的史料因《永乐大典》而得以流传后世。
东莞资福寺(寺废,址在今东莞莞城中心小学)始建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北宋元符年间,资福寺中建罗汉阁,方丈祖堂禅师求碑于苏轼。《永乐大典》卷11368“简”字册收录了苏轼关于作此碑记之事:“少事不当上烦,东莞资福长老祖堂者,建五百罗汉阁,极宏丽,营之十年,今成矣。某近为作记,公必见之。”
《永乐大典》卷3527“门”字册辑录《广州府图经志》中所载有关明代东莞县虎头门(今虎门)的内容。“虎门头在东莞县之西南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相次,若虎踞之状,故名虎头门。”
《永乐大典》卷11907“广”字册,该册收录广州府的风俗形势、气候、田赋、课利、土产等。其中特别提到,东莞特产龙眼等水果。
《永乐大典》卷9764“岩”字册,此卷收录明代以前有关岩石的文学作品,以及地方志中关于当地岩石的记载。该册辑录《广州府志》中关于明代东莞县南的杯渡山(今属香港)滴水岩的相关内容。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