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飞跃松山湖20年⑱ | 掌握未来:通往先进制造业之都的桥梁

2021年12月10日 09:42 0人参与  0条评论


《飞跃松山湖20年》第十八集《掌握未来:通往先进制造业之都的桥梁》

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楼展厅,墙上镶嵌的“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大字是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

“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中确实存在产业界和学界脱钩的问题。所以,我想试试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打通学术研究到技术发展最后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一个试验场地,现在看起来整体进展还蛮好,团队都很刻苦,配合得也很好,相信用不了太长时间,就能做出一些不负大家期望的事情。”王恩哥表示。

▲王恩哥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如科技管理体制尚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机制还不健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充分赋予科技人才更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带领的“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最开始预算了900多万元进口一台设备。后来国外不卖该设备,该团队就自己研发,最后花了三四百万元就研制成功。“我们自己研发就不存在设备采购了,节约下来的钱,允许调到别的地方使用。”赵忠贤院士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方面注重研究实效,不以论文论英雄,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攻关;另一方面充分信任科学家,原本购置设备的钱可以灵活用于自主研发,“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自主权。
根据安排,东莞市5年预计投入50亿元建设该实验室。如何把这些钱用好、用活?东莞市秉持开放、积极的心态,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放权”给实验室。实验室根据有关规划,结合年度重点工作,自主编制年度经费预算。经市科技局初审、征求财政局意见后,再通过理事会审议,就确定了每一年的专项经费。尤为难得的是,一些科研项目的经费确定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实验室能不能建得好,取决于在体制机制上能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说,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创新性,经费使用很难在前几年就计划得非常仔细,实时调整在所难免,东莞和松山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为支持材料实验室实行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2020年,东莞市制定出台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发展专项扶持办法(试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两项政策。根据《办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在研究方向选择、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以科研立项为例,实验室可以“自主选题、自主论证、自主立项”。这样一来,实验室不需要经过政府机构层层立项审批,在学术委员会批准建设方案后,研究者就可启动预研究。
有了制度创新的“尚方宝剑”,松山湖实验室发展得以轻装上阵、蹄疾步稳。实验室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原则,实施“全职+双聘”人员管理机制,吸引了大量科研人才入驻。目前,实验室已经拥有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在内的共8位院士,还成功引进陈东敏、赵金奎、汤雷翰等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了32家产业化公司,包括新能源、半导体、先进制造等一批“硬科技”产业化项目。实验室研究成果连续两年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基础研究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有一个薄弱地带,被称为“死亡谷”,在“死亡谷”上搭建一座铁索桥,补上转化缺口,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使命所在。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帮助一个又一个研究团队成功跨越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

▲汪卫华

汪卫华表示,我们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一个智库,对当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产业化的环境做了细致、详细的调研,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十大材料研究方向。
在先进制造和装备这一方向,材料实验室引入了光子制造团队作为首批创新样板工厂团队,进行产业技术研究与落地转化。在该团队的工作间内,各种“大块头”设备整齐排列,组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生产线,科研人员在不同设备前忙碌工作。在这里,国内首条超快激光涡轮叶片气膜孔精细加工生产线正在调试之中。团队负责人杨小君表示,松山湖不但有源头创新,有转化体系,还能大规模生产,这为团队往前走提供了重要支撑。
王恩哥曾提出一个“三品论”:大学和研究所做的是“样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做的是“产品”,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资本、政府的合作把产品变成市场上的“商品”。如今,王恩哥的“三品论”正在松山湖实现。2020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有三个产品获评“全国优秀产品奖”。实验室大量研究成果正在反哺到东莞本土,其孵化的几十家产业化公司就分布在松山湖、塘厦、大岭山等镇街(园区)。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进,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并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构建国内顶尖的“全链条”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集群,一个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正在形成。“我们将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探索,希望实验室能够成为面向全球科学家的‘科研特区’。”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说。
来源:创新松山湖    编辑:谢瑞玲关键词: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