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东莞走出低谷、迈向未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要求,实施亮诺亮绩亮牌行动,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锚定高质量 奋力开新局——一把手系列访谈”栏目,走进各镇街(园区),探索各镇街(园区)在新的一年如何以新的精气神,勃发新气象,迅速动起来、干起来,抢抓窗口期,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日前,石龙镇党委书记陈庆松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石龙将抢抓机遇,大幅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进程,找准定位,招引一批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广泛吸纳各行业领域优质人才,探索错位发展新赛道,走出一条有石龙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成立对接穗深港专班 全方位承接穗深港要素溢出
2023年,石龙将以更大的魄力深度融入大湾区和深化改革。紧紧把握列车通港的机遇,全方位承接穗深港要素溢出。去年,石龙红海连接线纳入惠肇高速;今年一开年,东莞站正式开通直达香港西九龙“一地两检”班列,石龙人实现了在“家门口”直上高速,在“家门口”直通香港,半小时直达广州、深圳核心城区,一小时左右到香港西九龙,石龙也真正意义上坐实了“临深、临穗、临港片区”的名号,对推动石龙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
“红海连接线项目可能会在今年开工建设,红海连接线就是在石龙的中俄贸易产业园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中欧班列从这个地方出发,大概两公里左右就可以上到新修的惠肇高速。从陆路就多了一条通道,这就加强了物流的便捷性。同时,如何能够做到不与别人同质化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去谋划,找到一些石龙错位发展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要抢抓的机遇。”陈庆松表示。
积极谋划发展“1+2”产业布局 多措并举吸引留住人才
新的一年,石龙镇将迅速调整状态、鼓足干劲,大抓经济,大抓产业,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目标要求,积极谋划发展“1+2”产业布局,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抢时间、抢订单,努力让城市“烟火气”回归,企业“生产忙”重现。“1+2”产业布局中的“1”就是稳住现有企业基本盘,推动优质龙头企业提质增效。牢固树立“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政府服务企业理念,深入实施“保规稳重助企”专项行动。继续落实中央以及省市稳岗惠企便民的系列政策,探索出台更多普惠性举措,切实帮助市场主体度过疫后复苏的关键阶段。而“2”则是发展好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两个战新产业立新柱。
“第一个是生物医药。石龙有一个龙头企业,叫做众生药业。通过它我们可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并且可以吸引它的上下游企业在这里集聚。此外,石龙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纳入了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拥有了全市发展生物医药最好的政策。在这个方面,我们希望可以进入细分赛道,在医疗器械、新型兽药领域取得突破,不要与全国其他城市进行同质化竞争,走出自己的路子。”陈庆松表示,“第二个是数字经济,石龙还有一家上市企业叫开普云,开普云在政府网站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全国的70%以上。我们通过开普云,尝试着在数字经济领域打开一个口子,同时我们又希望它能够与生物医药产业发生聚变,在精准医疗、数字医疗这片市场里探一探路、试一试水。另外,我们也有好的医疗资源,医院的应用场景可以吸引精准医疗企业落户石龙进行发展。”
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人才。2023年,石龙镇计划推出一揽子招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从企业创新升级为人才拓空间,从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人才造环境。同时,加快制定出台“1+N”人才政策体系,开展“莞爱人才”政策宣传,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的需求,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石龙、扎根石龙,打造多层次人才住房供给体系,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读、就医等方面给予便利的配套政策。
老城底蕴融汇潮流文化 实现“精致”“魅力”价值追求
为实现在“精致”“魅力”的价值追求下,全面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向好,让“精细” “精致”“精美”的品质内涵、文化魅力进一步展现,石龙还将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擦亮石龙文化品牌。
首先是重点打好消费“商圈牌”,打造多元化特色商圈体系,谋划打造“年轻人的潮玩新天地”。借力专业策划团队,在老城区串连中山路、滨江路、沿江路、滨湾新天地实施整体商业活化;在中山路试行周末“骑楼墟市”,吸引更多年轻人消费打卡,让人们重温“老石龙韵味”,同时又能有新的体验。
其次,要打好消费“特色牌”,充分利用石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举重文化传统,探索联动中山公园、中国举重博物馆、石龙东征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凸显老城底蕴与当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以“老石龙、新魅力”为主题策划多个“网红打卡”品牌小店和街头小景,聚集消费人气。
陈庆松表示,石龙是东莞市内最具有深厚文化资源和底蕴的镇街之一,今年石龙将着力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与集聚人气商气、激发消费活力、宣传城市形象深度融合,通过“精耕细作”让石龙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强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到老城消费、体验、打卡,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记者 谢慧龙)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