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席卷各行各业
“小孩哥”“小孩姐”怎么看?
如今,AI正在快速融入东莞校园
智慧平板、技术平台、人工智能等
为今天的教育展开了新天地
01
小学课堂有了“黑科技”
AI当上书法、科学、体育老师
在大朗巷头小学的校园里,多种数字化、网络化教学工具和资源,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教学体验。
书法课上,AI化身“书法老师”,辅导学生练习书法。学生在课堂上边看、边写、边拍,而智慧平板上搭载的AI智慧书法智能评价系统,不仅能精准评价学生书法的结构优劣,还能系统分析每一笔每一划的亮点与改进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课也因AI变得更为生动。授课老师借用奇思妙问、豆包等AI“科学家”,及时回答学生的“奇思妙想”。
信息科技课上,老师通过对比AI生成图形与学生绘图、Deepseek与传统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结果等系列内容,引领学生深入体验AI、运用AI,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塘厦第一小学,融入跳绳、立定跳远等基础项目的AI体育系统,利用智能传感技术,在课间15分钟里的体育活动里,就能精准采集同学们的运动数据。
AI也让同学们充满运动社交的热情。通过“云端擂台”功能,同学们可以在课间自由发起挑战,系统会根据成绩自动生成成长档案,使运动可视化。在课余时间,同学们都能发起挑战、参与锻炼,智能设备通过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运动榜单的即时更新,构建起全天候的运动场景。
在东坑镇第三小学,智能机器人小E和小π已成为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伙伴。作为东莞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学校之一,学校精心打造的“云边·编程室”与“星际·航模室”两大智能综合实践教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前沿的科技体验与实践机会。
在校内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孩子们亲自操作,感受语音和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图书馆,也配备基于AI的虚拟助手,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推送相关学习材料,辅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02
学技术、用技术
“10后”勇闯AI通识课、AI挑战赛
近日,在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现场,“小孩哥”“小孩姐”们,展示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现场实战上的突出能力。
其中,创意智造项目最受关注。比赛现场出题,选手们需要在8小时的紧张赛程中,利用三维设计软件、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术,设计并制作出功能新颖的智能作品,体现了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AI元宇宙数字孪生挑战专项中,选手们运用编程技术操控虚拟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虚拟任务,并同时映射到实体机器人上完成现实任务。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互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字化和虚拟化技术。
作为东莞市特色交流项目,人工智能现场协助挑战赛吸引了众多目光。参赛队伍通过编程和操控步兵机器人、工程机器人及无人机进行联合对抗,展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编程技能,更考验他们的战略思维和应变能力,现场战况激烈,欢呼声不断。
智能机器人比赛与FLL科创专项项目(FLL少儿探索和FLL青少年机器人挑战)同样气氛热烈,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和飞行机器人轮番登场,积木搭建、编程和团队合作,也展现了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当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愈发成为发展趋势,不少学校也开始在通识教育中增强对AI与创新思维的重视。
踏入大朗镇崇文小学的沉浸式互动课堂,学生们正戴上VR设备学习心脏结构。借助Zspace平台,3D模型清晰呈现出心脏部位,学生们可以通过VR眼镜,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彻底突破了传统实验的限制。
在AI通识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阶梯式课程。
低年级学生通过 “宾果机器人” 语音互动等编程游戏,初步培养计算思维;中高年级则结合DeepSeek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AI伦理辩论、智能作品创意设计等活动,模拟 “AI辅助写作” 与人工创作的差异分析,切实提升学生对AI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传统课堂遇上人工智能
科技深度融入教育肌理
当AI技术赋能教学
不只是教育边界的重新定义
也是未来大门的缓缓打开
你身边的小朋友有接触AI吗?
快来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