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阳光刚照进梅州市五华牛界溪山的茶园,来自该县棉洋镇绿水村的李果清便拿着工具上山劳作了。
李果清是一名视障人士,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之后,帮扶竹坑、绿水、平安三个村的广州交投集团发展茶叶种植,带来城里的专家,教种茶技术,帮助其解决销售难题……给李果清提供各种帮扶的同时,鼓励他自力更生。
在绿水村驻村第一书记廖永渊看来,李果清不仅顺利实现脱贫,今年全家年收入预计突破10万元,一家人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李果清一家的变化,是广东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精彩缩影。
“一场战役,两个战场”。10月17日,适逢第7个国家扶贫日,2016年以来,广东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277个相对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56元,广东以省内脱贫攻坚战场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两个战场”的丰硕战果,闯出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广东经验”。
“后队变前队”▶▷
省内超160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每逢春末夏初,走进茂名高州潭头镇高灯堡村,在村路两旁,都能见到郁郁葱葱的百香果藤架。
贫困户严章益的家庭颇为不幸,妻子常年患有慢性疾病,4个孩子中有3人先天性耳聋,因为错过了最佳康复期,已经失语。
严章益又是幸运的,他遇上了广州海关驻高灯堡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严章益种果树、养鸡鸭,2018年,他一家以87898元家庭年度可支配收入成为高灯堡村脱贫典范。
水果增产增收,家庭有了更多医疗保障,小儿子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年过六旬的严章益没想到,梦想一个个实现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
严章益只是全省众多贫困户中的一员,2016年至今,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277个相对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56元。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的生活,贫困农村村容村貌也大变样。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朱岗村村口小溪潺潺流过。沿着村道一拐,青砖蓝瓦、院落深深的大夫第民宿出现在人们眼前。
2016年,广州市岭南集团帮扶以来,对村中清代官员成兆候的府第进行保护性开发,投资600多万元打造乡村民宿。
在民宿的带动下,如今的朱岗村已成为了连州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朱岗村是全省2277个贫困村中一个,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贫困地区农网改造、贫困村200人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全部完成,贫困村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通快递物流覆盖率分别达99.8%、98.5%、80.2%,4G网络覆盖率达97.3%以上,2277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8万元,贫困村“后队变前队”目标基本实现。
高州市扶贫办联合广州海关驻高灯堡村扶贫工作队采取“家庭养殖+资金帮扶+合作社”的精准脱贫模式,实行“一户一策”,激发扶贫内生动力,2019年,共为种植百香果的贫困户提供分散奖补近15万元。
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以“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林下产业,去年产值达980多万元。
韶关市始兴县红梨村坚持以旅游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振兴为目标,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扶贫”的脱贫路子,成功创建红梨村AAA级景区,一场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观光……
在一个个现代化产业的带动下,贫困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更强劲。据统计,据统计,广东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4.8万个,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
尽锐出战▶▷
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格局
在全国率先开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探索,率先建立动态调整的相对贫困认定标准,率先创建了凝聚社会合力的“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平台,率先在贫困村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创建……
一个个变化的背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落实“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联动”的管理体制,动员全省全社会力量,尽锐出战,全力推进省内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两场战役”。
始终坚持用协调发展的思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现行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相统筹,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深入实施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以区域发展推动扶贫减贫战略实施。
始终坚持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方针。把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用好“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关键之举,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劳务协作。
始终坚持把保障性扶贫作为最大的底线民生。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扶贫,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至6384元以上,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实现有效衔接,贫困户子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脱贫攻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始终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在全国首创“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平台。组织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1719个相对贫困村;1.8万个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40多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7.85万个;动员9115个企业投入帮扶资金66.5亿元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始终坚持把激发内生动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创新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初步构建起县镇村贫困群众多级联动的减贫治理新机制,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参与项目、建设村庄,鼓励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众人拾柴火焰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广东动员和凝聚起各方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闪耀着“中国式扶贫”的制度优势和智慧光芒。
立足长远▶▷
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16年以来,广东动员全省21个地市、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6.5万名驻村干部,投入1300多亿元,推动省内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2020年6月30日,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创造了解决相对贫困的广东经验;帮助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71个贫困县摘帽、8663个贫困村出列、379.2万贫困人口脱贫,有力助推被帮扶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闯出新天地,走在最前列。广东解决相对贫困的经验,为全国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广东贡献、提供了广东智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路通财通,贯穿梅州大埔县漳北村的柏油路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并且继续向外延展,连接起新的希望。
沿着漳溪河,一条宽大的柏油路已经沿河建起,珍珠链般串联起上下游10多个村子,未来将发展连片旅游。
“帮扶一定要立足长远,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优化乡村治理,做强做大蜜柚、稻米、烟叶等传统支柱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为发展旅游打下基础,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驻村工作队队长蔡若夫说。
正如漳北村所思考的,扶贫工作未来如何开展,是当下要思考的课题。
对此,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广东来说,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还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持续深化扶贫减贫治理改革探索,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为全国减贫治理提供广东经验。
记者 黄进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