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非凡十年,东莞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喜迎二十大,在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五集电视纪录片《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提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科研力量实现从“0”到“1”再到“N”的突破,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
清晨6点半,阳光洒向莞邑大地,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列车准时从始发站发出,载着追梦的乘客,往来穿梭,开启一天的行程。
作为一条城市“地下动脉”,轨道的安全运行离不开高效的安全监测和修护。东莞市诺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吴耿才介绍道 ,”这个是我们的列车360度智能检测设备,我们的车进来之后通过这个雷达传感器检测它的速度。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123456整个一圈的摄像机。”
在位于东城的轨道交通车辆段检修库内,这台机灵的列车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车底作业,检查列车零部件的细微变化。通过3D扫描精确成像,智能巡检机器人迅速找到了一个隐患点,一旁的检修人员对目标缺陷进行分析,最终判定是一个微小螺母出现了错位。
东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车辆技术主管罗玉德:“现阶段我们主要是通过机器跟人的交互来提高故障率检出效率。”
这些专为轨道交通设计的地铁“医生”们,就来自位于东莞万江的这家企业。
东莞市诺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董辉:“列车的轮子是列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如果这个轮子要是出现了一些故障的话,那么列车就会很快翻车,就会带来生命以及财产的重大安全隐患,我们现在做的检测装备主要检测轮子的几何参数变化,保证了列车安全。”
在企业实验室里,这款新研发的列车轮对在线监测系统正在测试中,其核心设备传感器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列车安全监测系统的“卡脖子”问题。
“原来的传感器从国外来的时候大概要人民币30多万元,但是现在我们把它做出来以后,这个传感器的成本只有原来成本的1/6。一是降低了成本,第二个也解决了‘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董辉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如何打开这个“总开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这个荔枝林里建起来的国之重器,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中子的直径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哪怕用最先进的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然而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中子,在东莞正“散裂”出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在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研究人员正在观察对比动物硼中子俘获治疗后的实验效果。
中科院高能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BNCT治疗端运行负责人童剑飞:“这幅图片主要是两只老鼠得了脑瘤,左边是没有经过BNCT照射,右边是通过我们BNCT照射的,从左边的结果来看,看对照图,它的脑瘤继续生长,所以长得很大。而右边经过照射的话,一个月之后脑瘤会缩小或者消失。”
硼中子俘获疗法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可精准“杀死”癌细胞。2020年该疗法在世界上首次正式进入临床医疗。两年后,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在东莞启动建设,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我们把病灶部位或者说是需要治疗的老鼠或者细胞放到这里,通过中子引出口产生BNCT反应,会把吸收了硼药的肿瘤细胞给杀死。”童剑飞说。
目前,东莞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已启动首轮细胞实验和小动物实验,为开展临床试验做好前期技术准备。
国科中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创新:“BNCT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跟药物结合,我们只要有适合不同肿瘤的药物出现,就可以治疗癌症,所以它的发展是跟着这个药物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装置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2011年,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中国散裂中子源在莞启动建设。此后的十余年,东莞以原始创新为笔,写下了一串串由“0到1”的代码。
随着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的相继落户,东莞形成了强大的科创“磁场效应”。从高空俯瞰,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串珠成链,形成环巍峨山科技创新集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耀眼的光环。
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王皓亮:“有非常便利的条件去申请使用这种大型科学装置,这种科技的大型科研装置对于我们开展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保障。”
基础研究是体现创新策源能力的关键,如果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前期研究出来的是“试验品”或“样品”,那么将它们转化为“产品”,最后卖成“商品”,这就需要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不仅打造大湾区源头创新重要策源地,还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
在松山湖某水域,多艘无人艇和无人机正在集群跨域协同作业。水面上,无人艇迂回前进、劈波斩浪。高空中,无人机自由翱翔、展翅俯冲,而操作一切的是远在几公里外的这家企业实验室的科研人员。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涛:“这船最快航速可以达到11米每秒,就这个尺寸,目前国内更快的还没有。”
今年由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完成的“自主无人艇项目”获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东莞市近10年首次牵头获得的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张国军。2008年,张国军肩负着推动高校成果落地转化的使命,从华中科技大学南下到东莞松山湖发展。
张国军现在是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他说,在东莞十多年一直努力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让“样品到产品”的直线距离更短。“我们的梦想是探出一条路,我要把这条路打通,过去10来年主要在做这件事。”
“自主无人艇”是张国军推动孵化出来的项目,而它的发明者是耿涛,海洋工程博士后、“东莞市特色人才”。耿涛坦言,作为一名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比起技术上的突破,产品的产业化对他来说更具挑战性。东莞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后。从工研院孵化后,小豚智能正式迁至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这里,耿涛享受了一系列政策的扶持,目前小豚智能已进入规模产业化阶段。
“比如我们拿到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的一些补贴,比如我们场地的一些租赁补贴,基本上我们的产品从设计直到落地,所有的环节在东莞以及大湾区都可以完成。”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涛说。
近年来,工研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东莞共有32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建设了88家省级科研平台,引进近8000名人才,孵化了2760余家企业。
“东莞是在全国最早批量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应该说我们在探讨科技和经济相结合方面走出了自己一条有特色的路,这条路基本的核心就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张国军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导体产业被誉为电子信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如何确保车辆高精度定位?电子产品怎样保证各信号间的畅通?这些都要依靠电子产品系统中一个非常不起眼、但却非常重要的部件——时钟芯片。
广东大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宝华:“所有的测试设备都是大普自主开发的设备,这款芯片就是一款RTC时钟芯片,别看小小的芯片,它的作用却是非常的广泛。”
成立于2005年的大普通信主要研发通信设备领域时钟产品,但2015年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关键时刻,东莞出台了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普惠政策,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需。有了政府扶持,企业发展如鱼得水。在莞17年潜心研发,大普通信攻坚克难拥有多项专利,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目前企业5G时钟芯片产品已占据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成为全球五大通信设备厂的重要供应商。
“东莞政府出台了科技贷款,其中包括几乎90%的全贴息,还包括政策上的资金扶持,这些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陈宝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通过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数据显示,2012年,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37家,全市Rundefined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8%;2021年,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387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Rundefined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
东莞市诺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董辉:“东莞也逐步走向了一个非常有活力、有创新能力的一个城市,这是政府下大力气腾笼换鸟,出台各项扶持政策,从税收、人才、服务等各方面支持企业发展换来的。”
十年奋进,创新蝶变。这十年,东莞创新能力实现跃进,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形成了覆盖“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科创体系,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前,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正乘着“黄金内湾”新机遇的东风,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向着“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本集编导:刘星 摄像:陈文俊 刘锐良 叶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