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建筑?好用、好看、好建、好管就是好建筑。”“城市更新既要有乡愁,要保留根脉,也要面向未来,把历史和人文、科技交织起来。”“期待东莞建一些更有地方特色的地标性建筑,让人一看到,就能想到东莞。”建筑赋能“新生活”,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10月31日,东莞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遇上世界城市日,精彩观点频出、现场反响热烈。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宋丁,以及东莞市有关部门领导、建筑专业师生、建筑企业和行业、协会专家代表出席活动。
交流会聚焦建筑气质赋能美好新生活议题,4位知名院士专家带来精彩的主题分享、6位业界大咖在沙龙讨论中深度对话、现场还举行了孟建民院士特聘顾问聘任仪式……优秀案例和一线经验在这里汇聚,观点建议和思维火花在这里碰撞,创新理念与前沿技术在这里交融,共话机遇挑战、共议产业未来,为东莞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院士领衔,世界城市日畅谈建筑高质量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4位业内知名专家从微空间、城市更新、集约资源与高品质建筑、城市迭代成长等不同的专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建筑如何提升气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不同建筑由不同的‘空间单元’构成。”孟建民以“‘空间细胞’研究——微空间建筑的创作与实践”为演讲主题,从“空间单元的角度”切入,分享了团队在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上丰富的“微空间”应用场景和具体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进行主题演讲。
孟建民表示,科技进步对建筑发展的探索产生了巨大影响,建筑功能空间正从传统的稳态性向智慧的可变性演进。未来,建筑将向着“稳定的架构体系+可灵活替换的空间单元”方向进化,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创造美好生活。
城市扩张有极限,但城市更新无止境。围绕“城市更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结合东莞石龙、松山湖、中心城区的建设实践,杨保军提出,城市更新要采用政府引导,企业、社会、个人共同缔造的模式,共商共建、共谋共治、共享共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进行主题演讲。
“东莞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活力城市。活力代表年轻人多,年轻人多代表未来有希望,东莞应该成为年轻人追梦的舞台,年轻人向往的乐土。”杨保军表示,“我们要考虑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把他们的需求融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竞争力,把更多人才吸引进来。”
陈雄的分享聚焦“集约资源与高品质建筑的设计策略”。他在溯源岭南建筑特色和营造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复杂公共建筑的“合和建筑观”。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雄做主题分享。
陈雄认为,岭南建筑既要传承传统建筑策略及技艺的精华,也要不断创新,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发展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满足现代工作与生活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创造出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岭南绿色建筑。
陈雄以林克明故居修缮活化的案例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在城市更新里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与利用。“我们做建筑一直在做创新,虽然历史文化建筑比较小,但通过活化利用,可以留住城市的历史,什么是好建筑?好用、好看是好建筑,对建设管理者来说,好建、好管也是好建筑。”陈雄说。
宋丁以“建筑业助力东莞城市迭代式成长”为主题,从东莞城市目前发展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筑业助力城市迭代式成长的建议。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宋丁做主题分享。
宋丁认为,首先是打造兼具绿色理念和海洋理念的生态建筑,体现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同时构筑未来建筑的承载体和智创链,还要打通产业之脉与城市之脉“任督二脉”。通过建筑创新群落的营建,实现城市突围,实质性提升东莞对外的形象辨识度、功能释放度、价值美誉度及品牌扩张度。
深度对话,行业领军者共议建筑赋能生活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行业专家主题沙龙环节,6位来自建筑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围绕“建筑气质赋能美好新生活”,开启了一场关于建筑与城市、当下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为行业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共享行业新机遇。
▲交流会主题沙龙现场。
国企担当,东莞建筑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
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强、经济社会作用显著、发展提高潜力大的特点,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影响深远。去年,东莞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建筑行业已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交流会现场。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也是东莞市建筑业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转型年。
作为市属国企,东莞市城市工程建设集团(下称“东莞城工集团”)以“提升建筑气质,创享幸福生活”为企业使命,全案服务城建工程各类项目、全产业链推动建筑产业升级,力求建筑产品和服务“安心,舒心,得人心”,全面推动建筑产业提质升级。
目前,东莞城工集团已打造了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一二三期、举重博物馆、东莞迎宾馆国际会议中心、东实停车楼等代表性工程项目和城市新地标。这些具有“人文气质”的品质建筑,为城市建设贡献了国企应有的力量。接下来,集团将从开展村企结对帮扶,助力村(社区)风貌和人居环境提升;探索“公益+微利”项目平衡机制,反哺镇村升级改造需求;积极对接兄弟国企,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三个方面,结合自身优势的发力点,寻求以小切口推进大变化,在合作共赢中探索新模式,发挥国企担当,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
(记者 杨涛)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