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村端午游木龙习俗
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
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
被列入东莞市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端午节前后,很多地方都以龙舟竞渡的方式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常平横江厦村祖上从中原迁来,原来也会通过扒龙舟祈求风调雨顺。但随着环境变化,横流在村边的衡江河慢慢由大变小,由江河变成了浦田,没有江河竞渡。
智慧的先民们认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不仅可以腾云驾雾和下水翻波,也可以平地畅游,于是商议以“旱木龙”代替龙舟,以樟木做身,以鹿角做龙角,由神手抬着在陆地上巡游。横江厦村现存的旱木龙中,有1条是清朝时留下来的。
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初八,横江厦村总是万人空巷、锣鼓喧天,穿着传统服饰,头戴尖顶圆帽的神手抬着一公一母两条木龙,两人扛龙头,一人扛龙尾,众醒狮、旗手、锣鼓手等队伍浩浩荡荡在后,顺时针沿着村边大路绕着村子巡游一圈,次日按着昨天路线反时针再巡游一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村民们手持鞭炮跟随在巡游队伍之后,每经过一处,都会点燃鞭炮,用传统的方式表达对这一习俗的热爱与祝福。在这2天里,横江厦村家家户户还会邀亲约友来看游旱木龙,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横江厦人也回村过节。游旱木龙逐渐成为村民们和谐相处、互相联系的纽带。
为了推动旱木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横江厦村成立了一支由30人组成的旱木龙文艺队,大力推广旱木龙表演技巧,让这份古老的文化习俗重新焕发生机。坐落于横江厦村的常平实验小学还以“舞木龙习俗(端午游木龙)”为题材,融合美术、音乐、舞蹈、童谣、研学实践、礼仪等学科教育和实践活动,专门开发了“旱木龙综合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式的课程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常平镇文化服务中心邀请著名舞蹈专家对端午游木龙习俗作进一步提炼,创编了舞蹈作品《旱木龙之五谷丰登》,在保留其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