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首期东城文史展览开幕 追寻东城的文化根源

2024年12月12日 15:23 0人参与  0条评论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123.jpg

12月12日,首期东城文史展览“迹——寻根东城文脉展”开幕式在东城展览馆举行,展期至2025年1月20日。展览由东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东城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东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东城街道党工委委员郑振学,各社区宣传委员、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市民群众近百人参加开幕式。

展览以“迹——寻根东城文脉展”为主题,旨在将历史文化陈展与艺术精神有机结合展现给群众,在新时代讲好东城宝贵的历史文化故事,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329.jpg

走进展览馆,仿佛走进了“时空造物”的场景中。参观这些弥漫着文化温度的实物和图片,好像就能触摸到先民的文明足迹。精彩纷呈的历史场景、具体可感的历史物证、前赴后继的历史人物、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向观众昭示着地域文明史演进最深沉、本质的规律,启迪大家更加智慧地建功新时代,开拓美好未来。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353.jpg

有观众表示,展览不仅带来视觉震撼,也使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实现沉浸式观展,收获强烈的情感体验。

作为首个阐释东城“文脉”与“根迹”的专题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关于东城人文地理的最新阐释成果。与此同时,结合东城“文脉”所蕴含的精神谱系予以重点表达,充分体现展览“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时代价值。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212.jpg

展览分成“史迹:东湖雅事”“事迹:貤恩诰命”“行迹:先民遗风”三个部分展开,是对东城“文脉”与“根迹”的重新梳理,提炼和阐释的过程。通过对史实的梳理与总结,利用实物、拓片、图文、场景再现和摄影作品等多种形式,以通俗易懂和充满趣味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历史演进和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彰显大美东城,凝聚文化认同,增强群众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223.jpg

第一部分“史迹:东湖雅事”以温塘梅轩公祠为线索,重点挖掘赵秋晓及梅轩家族、陈氏家族的人物事迹和诗文代表作品,关联还金亭与袁友信,梅轩公祠与袁秉彝、袁士凤及族群;青紫峰与陈应辰,陈氏大宗祠与陈东湖、陈庚兄弟及族群。赵秋晓曾隐居温塘村15年,所著《覆瓿集》入选《四库全书》。从赵氏宗祠到梅轩公祠,从东湖家塾到陈氏大宗祠,宗祠上依稀能辨的文字与图案,也是这片土地留给人们的馈赠和记忆。这些宗祠的竖立,成了这块土地上闪闪发光的精神坐标。

第二部分“事迹:貤恩诰命”展示余屋进士牌坊,以及分布于柏洲边、温塘、梨川等相关社区的重要石刻文物——“圣旨碑”和“圣旨匾”,呈现久远时光雕琢的历史痕迹。“进士牌坊”、“圣旨碑”和“圣旨匾”,勅命、诏命和诰命,作为一种过去式,在漫长岁月中,印记着东城人走出莞邑大地的踪迹,孕育岭南文化的最小细胞,濡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里繁衍生息。而镌刻于牌、匾、碑上的文字,便是对这片土地过去时光的最好纪念,这些高高竖立的历史影像,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厚重的耕读文明。

第三部分“行迹:先民遗风”展示温塘大巷、桑园桑圃古里、鳌峙塘、柏洲边等区域被“遗漏”的石匾和石刻文字,以新发现的乾隆年间“先民遗风”门楼为蓝本,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 古祠堂、古门楼、古街、古巷、古井、古塘、古树,星罗棋布,构成了东城文脉的精髓。

(记者 苏婵)

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    编辑:谭晚兰关键词:东城;文史展览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