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广东制造”“上天”的消息一次次刷屏——
1月下旬,广州南沙制造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再叩苍穹。首批力箭一号运载火箭三战三捷,累计发射37颗卫星,推动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迈向低成本、航班化时代;
2月上旬,驻守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手持东莞制造的潮流玩具“吉祥龙”向全球送上来自“天宫”的新春祝福。这款创新设计的玩具被我国政府作为吉祥物送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递友谊,展现“中国制造”的信心和实力。
地处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高的广东,受百年变局中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冲击最为直接。“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才能奔向发展的新蓝海。”2023年1月28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擂响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奋进催征金鼓。
一年多来,一场由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的“向上力”在岭南大地不断凝聚,牵引广东向上破局突围。曾为空白的航天制造业竞速新赛道、代工起家的玩具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广东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2023年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
质量变革:向“新”而行
放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看,广东经济总量35年保持全国首位,凸显的是量质齐升的嬗变。过去一年,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用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展现了从量的提升到质的变革——
制造业“家底”更厚,含“新”量更足。2023年,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增长4.4%,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8.2%。
企业日益壮大,活力更充沛。2023年,广东规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全国首位;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8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创新动能更澎湃,支撑力更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7年全国第一。“企业创新能力强是广东产业的突出优势,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支撑制造业当家的主力军。
“再造一个新广东”,关键在于“以新提质”。一年多来,广东坚持向“新”而行,针对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短板,制定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大平台”提级赋能等五大提升行动,不断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壮大新质生产力。
质量变革带来发展新机遇——
低空经济“起飞”催生万亿元级大市场。在小程序下单“海淘”,35公里半径内半小时到货!前不久,广州开发区低空物流航线首飞验证成功,“低空+”跨境电商消费新体验让周边居民、商家直呼便利。“以往通过保税下单的货物需要等待3天到7天,无人机送货解决了行业痛点。”广州跨境通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翁健苗说。从广州、深圳到珠海,广东各地竞相抢抓低空经济新风口,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加速崛起。
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在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正繁忙运转,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令广汽埃安在这一热门赛道上成为全球趋势的风向标。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3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新旧动能高速切换,让广东汽车产业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迎来海阔天空。
新型储能产业赛道上,广东同样一马当先。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上线“巨型充电宝”——佛山宝塘新型储能电站建成投运,可满足20万户居民用电需求。
放眼南粤大地,佛山瑞浦兰钧、广州孚能科技等标志性新型储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郭跃华说,广东去年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向着万亿元级产业的目标坚实前行。
向“新”而行带来量质齐升,在外贸成绩单上得到生动体现。“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去年广东顶住外需疲软、产能转移等多重压力,全年外贸进出口8.3万亿元、实现正增长。”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说。2023年,广东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29%、15.9%、22.6%。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赵超认为,广东外贸承压前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正是产业创新提质的成效。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黄坤明在2月18日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广东将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效率变革:突进改革深水区
要闯通高质量发展新路,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挑战重重,广东如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扛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一场新的效率变革势在必行。
经济大市率先挑大梁。一年多来,赛龙夺锦的“效率变革”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万亿元级城市掀起。
广州,一座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如何诞生?从海珠区红火的都市工业中可见一斑。“我们打通了纺织服装产业的上下游数智化环节,帮助行业迅速响应市场‘小单快反’的需求。”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宋振一说,公司“飞梭智纺”数智化系统已服务9000多家纺织厂,推动行业产能利用率从60%大幅提高至80%。去年,海珠区创新推出“海珠合伙人”助企服务模式,给政策、拓市场、找订单,政府与企业结成“最铁合伙人”。靠着致景科技、树根互联等一众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合伙人”,海珠区成功发动“效率变革”引擎,在寸土寸金的千年商都蹚出了特色都市工业发展新路。
佛山,何以成为全国第二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地级市?向低效用地“宣战”为产业开辟了新空间。作为制造业大市,土地空间不足一度成为佛山“成长的烦恼”。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工业用地跨区代偿机制……佛山在改革中突破土地瓶颈、提升产出效益,工业用地供应量连续两年居广东第一。
经营主体是在全社会激发活力、提升效率的“酵母”。一年来,广东聚焦营商环境领域的“硬骨头”深化改革,打造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一流环境。
降成本是经营主体的共同心声。广东实施“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出台降低制造业成本、发展融资租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惠企政策,去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000亿元,制造业贷款规模突破3万亿元。
数字化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广东去年推动超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在14个城市铺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累计已推动2.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形成制造业数字化“链式转型”的广东样本。
“效率变革”红利不断释放,岭南大地成为“政策高地、成本洼地”。去年,广东勇夺经营主体总量、企业总量、外资企业总量、民营经济主体总量4个全国第一,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当前,广东已全面启动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着力打造新一批首创性、标志性改革品牌。
动力变革:把创新落在发展上
向上突围,广东亟待换上功率倍增的“发动机”。
“我们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取得良好成效。”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广东瞄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全球第二,发明专利有效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领先,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
驶向产业蓝海,广东正凝聚战略科技力量,用一项项“从0到1”的突破,筑起原始创新策源高地。
“人体有50万亿个细胞,我们对它的认知远远不够,就像盲人摸象。”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段子渊说。在广州,新获批立项的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有望成为探索人类生命的“导航员”。“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的建造是科学前沿领域的制高点,是各国科学界争夺的高地。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将在此基础上诞生多项研究成果。”段子渊说。
随着散裂中子源、人类细胞谱系、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以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加速构建,广东原始创新能力短板被逐步补齐,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破解“卡脖子”之痛,广东着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强韧。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术中手持式医用伽马相机等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将为千万人带来福音。针对肿瘤手术中的痛点——“切缘”判定,仅重800克的伽马相机可“一秒成像”,实时检测到手术切除边缘的肿瘤细胞分布,帮助医生实施精准切除。“从原始技术到医生可以真正使用的产品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通过大湾区国创中心平台,研发团队得以实现产品从需求定义、研发试制、生产加工到临床应用的全流程验证。”大湾区国创中心粒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马天予说。
一系列高端手术设备打破国外垄断,麒麟高端芯片、鲲鹏、欧拉、鸿蒙等国产软硬件形成自主生态,奔图激光打印机实现国产“零”的突破……大批关键核心技术迈向自主可控,背后的“广东模式”日渐清晰:从产业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广东强芯”“璀璨行动”等工程;面向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完善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支撑体系;以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构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枢纽……
拥抱产业科技时代浪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南粤大地动力十足。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