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编织草龙是横沥镇田饶步村的一项民间技艺,每逢中秋时节,田饶步村民都有舞草龙祈福的习俗,寄托了村民美好的祝愿。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田饶步村舞草龙活动取消,但仍然保留了编织草龙的习俗。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舞草龙活动的历史和传承。
▲舞草龙传承人黄耀林
所谓草龙,就是用稻草扎成的龙。今年72岁的黄耀林是田饶步村的村民,也是舞草龙传承人。他介绍,扎草龙的时候,首先扎龙头,根据草龙的大小,弯曲折叠扎成龙嘴上颚和下颚,一般为上短下长,中间夹一颗草龙珠,形成龙嘴张开形状。龙身也全部由稻草打造,一般长5~10米,甚至20~30米,最后装饰龙牙、龙须、龙脊椎和龙抓。
▲编织草龙是门技术活
舞草龙传承人黄耀林:“以前农历八月初一、十五这两村里都有舞龙,那时路灯光比较暗,龙身插的香和蜡烛照得整条村都很漂亮。”
黄耀林告诉记者,十岁他便开始接触舞草龙的技艺,十几岁就可以独自编成一条草龙。
舞草龙传承人黄耀林:“在这条村,我12、13岁就会做草龙。因为那时我们村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舞草龙,小时候看到大一点的小孩舞草龙很感兴趣,自己不能参加,唯有自己去学怎么做。学会了便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做、一起舞,所以我从小对草龙很感兴趣。”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秋舞草龙习俗在唐代已经开始盛行。它主要是一种祈福求雨的习俗。因为农历八月正好是秋收之际,但雨水极少。农民为了祈求丰收,于是开始有了祈福求雨的愿望。田饶步村地势较高,在水利不发达的年代,稻田水利不通,在建村后,村民便逐渐开始了舞草龙传统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直至上世纪末已有300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田饶步舞草龙活动一度中断,直到2007年,横沥把舞草龙习俗申请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通过挖掘整理传承人和传统习俗的资料,舞草龙活动慢慢恢复。2014年,横沥镇以田饶步村作为舞草龙活动的主要基地,每年中秋节期间组织舞草龙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到中秋时节,田饶步村的小朋友们敲锣打鼓、一边舞着草龙,一边唱着草龙歌,挨家挨户地舞动,草龙舞到每家门口,屋主都会派发红包,场景十分热闹。今年由于疫情影响,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横沥镇舞草龙活动停止举办。
目前,舞草龙传承人主要是黄耀林师傅和他的徒弟叶淑华。下来,横沥镇将通过舞草龙传承基地,培养新一批舞草龙传承人,同时,每逢节假日多举办展演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把舞草龙、织草龙的技艺传承下去。
▲舞龙队走街串巷为街坊“送福”(资料图)
横沥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叶巍娥:“政府非常支持,村委会给我们这么大的地方让我们做草龙基地传承,政府也给我们资金我们今年也做了基地的装饰,做了一个舞草龙的场景。通过这个基地我们可以传承舞草龙的文化习俗,也可以让舞草龙的编织技艺,中秋节传统手工灯笼的编织,和一些传统民间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今年在也开展了很多场手工培训活动,对这个项目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通讯员 邓洁莹 叶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