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东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发展实力实现重大进步,创新驱动发展获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优势得到显著巩固,城市品质内涵实现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发生重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为迎接市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即日起,东莞广电台推出“这五年”系列报道,立体式展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方位展望未来五年东莞发展的巨擘蓝图。下面来看第一篇:《东莞跻身国家科创大局 打造湾区创新高地》。
今年9月,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特产”月壤抵达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获得0.85克月壤,围绕月壤物性及综合利用开展系列研究,为日后解决一大批“卡脖子”问题、探索发现新能源、新材料提供宝贵材料,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再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四十几年前是美国阿波罗计划,如今是中国把月壤采回来了,而且我们采回来的月壤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填补很多研究领域的空白。”
过去五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东莞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前沿研究方面屡屡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更是入选了“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与此同时,同在松山湖的全球第四台、全国首台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投入正式运行后,在强流质子加速器、靶站、中子散射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跨越式进展,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跑出“中国速度”。
全链条创新体系的形成,除了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还重在企业培育。2016年来到东莞并加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研院的耿涛,是“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2020年7月,耿涛带领工程核心成员成立企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专注提供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如今多项核心技术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涛:“珠三角地区有完善的产业链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它可以更好地推动我们的产品落地和转化。”
截至2021年11月,东莞1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45.92%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东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7200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得益于这种全民创新的氛围,今年东莞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全国排名上升了20位,挺进全国科创20强。“十三五”期间,东莞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3家、省级工程中心43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R&D占比达3.06%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去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标志着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乐瑜:“对于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松山湖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科学人才汇聚效应和引领辐射作用,为建设大湾区科技人才汇聚高地贡献力量。”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前行谱新章。进入“十四五”,东莞提出要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湾区先进制造中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记者 吴燕玲)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