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湾区速评丨从互信到共享 一张证书背后折射怎样的“湾区共识”?

2025年01月13日 09:35 2人参与  2条评论

最近,来自香港的李女士通过获得由珠海市跨境信用协会颁发的“香港居民信用评价证书”,证明自身在香港的优质信用,向内地银行申请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成功获得受理。

港澳同胞来内地生活、创业,便捷的金融往来必不可少。这笔看似“简单”的消费信用贷款,却折射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合作的新内涵。

“信用”二字值千金,对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如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的跨境投资空间,稳步拓宽居民相互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无论是消费还是经贸往来,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点,如何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粤港澳三地要形成共识,更要先有“互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多来,《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前海金融30条”、“横琴金融30条”等相关实施方案接续出台,跨境理财通、跨境资产转让、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正是基于粤港澳三地“互信”的基础,才得以顺利落地实施。

此次“香港居民信用评价证书”的顺利颁发,让大湾区金融“互信”更进一步。信用顺利“跨境”,正是粤港澳三地信用互认、市场互认的具体体现。

数据“互认”的背后,有着粤港澳三地合作深化的强劲驱动力。粤港澳三地市场不同,规则不同,粤港澳三地要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三向奔赴”。驱动力何在?

就在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再加上近年来港珠澳大桥、澳门轻轨横琴线相继开通,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已有“硬联通”的现实基础: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数量超过了1620万人次,平均每天约有4.44万人次的港澳旅客通过该口岸往返内地。“硬联通”为粤港澳三地进一步深度融合的条件。

不久前举行的粤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上,粤港双方共促成126个经贸合作项目,总金额超千亿元。涉及创新科技、绿色发展、低空经济、文旅体育等多个领域。

不难看出,粤港、粤澳合作重点早已突破早期“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升级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反映的是粤港澳三地合作逐渐深化,渐入佳境的态势。截至2024年12月,内地驻港企业数量超过2100家,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已超过1400家。合作的“升级”,跨境创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正是推动信用出境、入境,数据“互认”的强大动力。

信用“共享”背后,有着建立大湾区统一大市场的深意。

香港如今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而广东正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目前广东拥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7.6万家。全球70%的消费型无人机、40%的智能手机、全国四分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和五分之一的集成电路均来自广东。广东拥有超大市场和人口优势,如何与港澳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共享”超大规模市场,建立跨境统一大市场正是题中之义。

就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次日,广东明确: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粤港澳三地综合优势,携手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牵引带动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纵深,就是深入融合和发展,从金融领域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日益融通的湾区机制,更能从“互信”“互认”中看见一个机制日渐衔接、规则日益对接一体化的“大湾区市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黄玉翠关键词: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最热评论
2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东莞阳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fystudio
2025-01-11
湾区共识,就是一起嗨!
期待明天1346
2025-01-11
证书背后,是湾湾的默契哦~
已显示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