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世界保护益鸟公约》,每年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该公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鸟类栖息地,防止野外鸟种灭绝。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滨海湾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和常见的鸟类吧!
黑脸琵鹭:滩涂上的“扫雷兵”
等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观:黑色的脸上有一个扁长宽大的嘴,像乐器中的琵琶,故得名黑脸琵鹭。
习性:觅食时站在浅水中,把又长又扁的嘴伸到水下,保持半张开状态,一边左右摆动一边涉水前行,从而通过敏锐的触觉过滤和捕获水底层的虾、蟹、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等。
栖居:冬候鸟,11月来到南方过冬,等到来年春季,它们便会飞往北方繁殖地。滨海湾的海边滩涂已经连续五年在冬天“招待”了这些“贵宾”。
东方白鹳:长腿“警卫长”
等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濒危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习性:喜欢成群活动,喜静而机警,对危险反应敏感,鸟喙会发出“嗒嗒嗒”的声音进行警告,边走边啄食。
栖居:对生活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只有水源充足、食物丰富、综合环境质量高的湿地、沼泽、池塘才能成为其栖息常住地。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等原因,东方白鹳数量急剧下降。21世纪后,我国逐渐重视对东方白鹳的保护,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2023年,曾有一群东方白鹳“到访”滨海湾威远岛板块,优雅而灵动的身影与一湾池水交融在一起。
凤头潜鸭:自戴皇冠的潜水选手
▲3月,成群的凤头潜鸭出现在滨海湾近海水域上。
等级: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习性:留着“小辫子”的鸟儿,拥有潜水和游泳技能,能潜入水下2至3米深处,尾向下垂于水面。
栖居:喜群居的鸟类,通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在迁徙期间和越冬期间,它们常集成上百只的大群,活动于海湾、河流、池塘等开阔水面。
该鸟类对栖息地要求严苛,通常选择水质清澈、鱼虾资源丰富的水域活动,其存在被视为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活指标”。它们在春季迁徙出现在海湾,说明了滨海湾近海水域水质较好,水体自净能力强,为凤头潜鸭等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适宜栖息的环境。
红嘴蓝鹊:“羽扇纶巾”报喜鸟
▲拍摄于沙角炮台周边的大树上。
外观:红色的喙、蓝紫色的羽毛,外表艳丽;半米多的身长,尾巴就占一半以上,非常飘逸。
习性:性情凶猛,在繁殖季节尤为凶悍,有“愤怒的小鸟”之称。它们的鸣叫声粗粝,是个“爱说爱热闹”的家伙。
在北方喜鹊和灰喜鹊更加常见,而红嘴蓝鹊多在南方树木集中、人少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嘴蓝鹊常被视为吉祥的征兆,也是《山海经》中青鸟的原型之一,被当作连接人间与仙境的使者,寄托思念与问候。
大杓鹬:长嘴镰刀侠
等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EN)。
外观:超长且下弯的喙形似弯刀,极具辨识度;喙长约为头长的3倍以上,最长可达20厘米。
习性:行动迟缓,性胆怯,活动时常抬头伸颈观望。
栖居:繁殖地多为我国东北区域,冬天会到南方越冬,在海滨沙滩、泥地、河口沙洲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眼熟的鸟类朋友定期到滨海湾“作客”,用翅膀为生态环境“投票”。
如今,滨海湾已集齐七大“国一”动物包括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小青脚鹬、白雕、黑嘴鸥、黄嘴白鹭、黑鹳,还有数以百计的鹤类、雁鸭类、鸻鹬类等野生鸟类集聚于此,滨海湾已经成为候鸟迁徙路上重要的越冬地与中转站。
▲红嘴鸥振翅低飞
▲威远岛池塘旁一棵大树上出现白鹭群
▲弯嘴滨鹬飞过海面
作为全省首批3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之一,滨海湾新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同共进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一边做增绿护绿的“加法”,一边做生态修复“减法”,精准聚焦关键生态问题靶向治理,打造生态宜居、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白鹭、夜鹭、小白鹭在空中抢夺捕鱼的最佳位置
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前来栖息、越冬,这也让滨海湾成了观鸟爱好者追捧的地方。“滨海湾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海洋生物丰富,还有成片的红树林为鸟类提供栖息之所。”观鸟爱好者叶润田表示,除了拍摄鸟类,他们平时还喜欢拍摄新区各种美丽的生态环境。
▲白鹭成群在海岸边
▲黑翅长脚鹬,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动物。
▲反嘴鹬,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小白鹭捕鱼
▲苍鹭在滨海湾城市低空飞翔
▲琵嘴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们一起保护生态,守护鸟儿的栖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