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叩响东莞“文化之问” 深入助力“百千万工程”|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活动在东莞举行

2024年06月08日 14:10 0人参与  0条评论

岭南文起,东江水长。6月7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羊城晚报文旅智库、羊城晚报东莞全媒体传播中心承办的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活动在东莞举行。

活动现场,知名文化学者和专家围绕活动主题,分享感受,畅谈体会,发表真知灼见,为助力东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贡献智慧力量。

▲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共同启动深调研活动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杜传贵,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以及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刘小毅,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刘海陵,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杜佐祥等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开展深调研 助力镇村发展

当前,全省正以头号力度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 如何以文化赋能助力“ 百千万工程” ,是文化深调研的重要课题。

活动在东莞石排镇塘尾古村落举行

本次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活动将首站活动放在东莞,携手专家学者组建调研团,为东莞“百千万工程”提供智力支持。随后,调研团专家学者们还将走进东莞多个镇村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莞邑文化底蕴,为镇村“百千万工程”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汇智聚力,用文化的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激发镇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在致辞中表示,东莞不仅是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享誉中外的制造业名城。如何助推东莞城市品质提升和制造业焕新,同时保留城市记忆和乡愁,以及通过文化赋能推进镇村发展?胡泉表示,通过文化深调研团队能以专业力量为东莞寻找到更多答案,用镜头和文字全方位展现东莞“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做法,助力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石排镇党委委员邓旭伦进行主题分享

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文化是重要力量和有力支撑。当天,东莞市石排镇党委委员邓旭伦分享了该镇以文化为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全面铺开中心、科创、潮玩、工改、旅游、农业“六大片区”建设,规划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新型产业空间等生动实践。企石镇江边村则向与会嘉宾展现了其古村活化保育的创新实践。

董上德以“辩证地理解农耕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文化张力”为主题进行分享

岭南文化研究学者,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董上德以“辩证地理解农耕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文化张力”为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董上德表示,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担当,旨在为美好生活服务,后续要把“做好”与“做活”辩证统一,实现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高效结合。

陈达分享古村活化实践案例

文化文旅产业资深策划人陈达专注于文化产业和古村活化孵化工作,认为“百千万工程”为古村活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他建议称,古村发展要挖掘乡村的文化根脉,孵化成可持续、接地气的项目,同时通过投资、指导、辅导等方式,支持和帮助项目初创者,协助他们实现商业计划。

探讨“东莞制造美学”与“百千万工程”双向赋能

当天,调研团专家学者们先后走进石排塘尾古村落、潮玩中心,感受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潮流文化的有机碰撞。

专家学者走访塘尾古村

在塘尾古村与老艺术家互动交流

参观潮玩中心

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东莞制造美学’与‘百千万工程’互动策略与路径”这一主题开展研讨交流,积极为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专家学者围绕“‘东莞制造美学’与‘百千万工程’互动策略与路径”这一主题开展研讨交流

武一婷向专家学者介绍“东莞制造美学”城市产业IP

如何用文艺、文化、文明的力量去赋能“百千万工程”?武一婷表示,这是东莞宣传文化系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帮助东莞找到更好的答案。她说,东莞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要找到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才能保持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东莞积极打造“潮流东莞”城市名片,发展潮玩文化有力推动了东莞整个潮玩产业的发展。东莞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制造资源和创新精神,非常适合推行符合年轻人表达的“制造美学”,推广“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城市产业IP。

刘海陵发言

如何发挥东莞制造业文化,把制造美学植入东莞发展基因中,值得进一步思考。刘海陵对东莞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底蕴了解颇深,他认为,东莞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数字技术的变化,抓住传播规律。“现代社会中,传播也是生产力,东莞尤其要做好制造业的传播。”

杜佐祥发言

杜佐祥则提出,潮玩是一种新质生产力,东莞要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红色革命文化景观、山水田园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的美丽景观等。

刘小毅发言

“通过此次活动体会到了东莞的古老与新潮、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刘小毅说,东莞有很多特色的村镇,建议组织画家、书法家、诗人、作家去实地走访,让他们创作“一乡一镇一品一书一画”,通过这些创作激发出很多新潮的作品。

江冰发言

“大跳跃、有新意、可突破”,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用这九个字形容了此行的收获,他觉得东莞可以在一些新质元素、前沿探索和思想深化上做进一步的努力。

刘三齐发言

画家、美术评论家、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刘三齐直言,东莞打造制造美学离不开大量的美术人才、设计人才。他建议,东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把人才吸引进来。

于鹏杰在交流会现场

东莞市社科院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于鹏杰则认为,要结合东莞实际,深入挖掘东莞的农耕文化和宗祠文化,让“百千万工程”惠及更多人。

来源:羊城派    编辑:苏晓敏关键词:东莞;百千万工程;文化赋能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