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倚水而居,倚水而兴,倚水而忧,倚水而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莞各项事业经历探索、崛起、发展、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创造经济社会快速腾飞的奇迹。在这波澜壮阔的盛世鸿篇中,治水兴水,当属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秋时节,俯瞰莞邑大地,从东江干流到水乡河网区,从石马河到东引运河,东莞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石马河干流防洪工程、东引运河峡口节制闸工程等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静卧石马河河道上的旗岭水闸、马滩水闸,曾经的东深供水工程拦河提级水闸焕然一新,巍然屹立的石马河河口水闸,让粤港供水、东江下游水质有更可靠保障。多级现代化水闸和稳固堤防上新,石马河调洪功能进一步增强。
重大防洪(潮)工程,是保护东莞人民和经济产业发展安全的坚实屏障,是东莞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些水利工程的发展变迁,是了解东莞励精图治、笃定勇毅治水兴水的一扇窗户。
▲东引运河(翟嘉欣/摄)
新中国成立前,东莞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主要的堤防有东江防洪堤、沿海防潮堤,共11公里左右长,全为土石结构,标准不高,遇洪潮冲击易溃决,常年复堵数次。主要的水闸有寒溪水闸、南畬塱水闸,蓄水工程只有还未完全建成的怀德水库,以及屈指可数的若干山塘。低标准、零散不成体系的工程设施,面对“风、洪、涝、旱、潮、咸”的侵袭,抵御作用有限,灾情多发频发,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东莞因地制宜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修堤御洪、设站排涝、建库蓄水,水利人栉风沐雨、殚精竭虑、披荆斩棘,建设东引运河、松木山水库、同沙水库、南畬塱燕岭排涝站等大批成流域成体系的水利工程,根本改变人民靠天耕作吃饭、遇灾颠沛流离的悲惨境况,大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87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480市斤,比1949年的385市斤增长2.84倍。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水利工程建设没有停下步伐,规模不断扩充,功能持续完备,支撑东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农业县跨越到工业城市,发展为世界制造之都、国际制造名城、“双万”城市。截至2024年,东莞市共建有堤防126条,堤防总长度926公里。水库118座,总库容4.06亿立方米。水闸366座,总设计过闸流量3.16万立方米/秒。排涝泵站282宗,总排涝流量2881立方米/秒,形成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于一体的高标准、高品质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工程施工以修堤土方为主,全市技术力量以个数计,有的渠道工程仅有1名技术员。1957年以前的土方工程都是用锄、镐、锹取土,肩挑运土,牛踩实或人工打硪夯实。1957年后修筑东莞运河和中小水库,开始使用人力车和拖拉机等少量机械,自制工程用炸药。到80年代挖掘机、推土机使用才普遍增多。六七十年代材料缺乏、财力不足,水利工程上得多上得快,有的因陋就简,使用过多掺合料代替水泥,工程质量参差不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水利工程建设的能力突飞猛进,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广泛应用,技术水平达到新高度,水利工程质量不断提升。
自1966年后,东莞大堤年年安全度汛,2006年完成整治后的这条百里长堤,更是固若金汤,从容应对东江大小洪水。挂影洲围石碣泵站扩建工程、松山湖犀牛陂排渠整治工程、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东莞部分)先后获得中国水利工程行业优质工程的最高奖项——大禹奖。东莞也多次被省评为水利建设质量工作评价A级单位。
水之利,利在人民。供水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从因地制宜就近取水,到兴建水厂遍地开花,再到集中取水,局部联网,最后到全市供水一张网、东西江双源保障,供水的持续改善,润泽着东莞蓬勃经济和百姓日常生活,印证着东莞阔步前进的发展步伐。
散点自发建设
上世纪50、60年代,东莞居民多数饮用江河水、山坑水、井水等,部分沿海居民饮用苦咸水,易患肾结石、肠胃病等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1965年,莞城开始筹建自来水厂,称第一水厂,到1969年建成供水时,仅在街道设公用水龙头供应居民饮用水,供水范围仅莞城4.5平方千米,实际日供水量3000立方米。
▲学生们参观高埗自来水厂(旧址)
改革开放后,用水需求急剧上升,东莞各地纷纷自建水厂,兴起农村改水工程建设热潮。1984年1月,高埗水厂投产,是全国第一座农村统一供水的水厂,东莞也在1992年被授予“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市”称号。到1995年,全市年供(用)水量达到10.19亿立方米,1996年统计全市共建有镇级水厂32个,村级水厂160多个。
区域集中建设
90年代后期,镇村独立的供水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体量和急剧膨胀的人口规模。1996年6月,中西部供水工程启动实施,第三、第四、第五水厂及相关供水管道相继动工,到2001年陆续竣工投产跨镇区供水,开始打破条块分割、分散供水的模式,开启局域供水新模式。2005年,全市年供水量突破15亿立方米,供水量超过广州、深圳,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供水大户,用水紧张的局面基本缓解。新世纪初成立的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现市水务集团供水有限公司前身),也一跃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供水企业。
全域统筹建设
伴随用水短缺窘况的解决,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镇村级水厂规模小,部分净水工艺、管理、服务都处于行业较低层次,少数出厂水质不稳定有时达不到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2008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市重点推进水源空间配置优化和多源布局,水厂布局调整和规模优化,管网互联互通和改造升级,大力实施“放心水”工程,加快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以及松木山水厂、芦花坑水厂等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项目,整合镇村供水资源淘汰老旧水厂,升级水厂处理工艺,便利用水报装服务,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加强二次供水管理。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彻底破除以往供水分散割裂不稳定状况,全面提升全市供水水质,开启“双源多点、联通互济、集约高效”的崭新局面,朝着实现“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终极目标迈进,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
▲松山湖水厂效果图
2023年底,东莞全市共有水厂37座,实际供水量430万立方米/天,年供水总量15.7亿立方米。年均改造老旧市政管网超500公里,供水管网总长超过2.4万公里。水厂出厂水水质、管网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连续多年优于95%的国家标准要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作为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约束性作用,是表征生态环境变化最直接的温度计,群众可享受生态福祉的晴雨表。
爱水就要护水
改革开放后,东莞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业迅速崛起和兴盛,污染排放急剧增加。较长时间粗放式的工业发展,全市各水系成了接纳废水、污水的渠道,饱受污染之痛,到90年代,亲水乐水的生态福祉一度消失殆尽。
▲滨海湾至松山湖碧道建设工程(长安镇段)
(
▲市民在石鼓河碧道晨跑(封东海/摄)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市624条河涌和19个湖泊建立市、镇、村三级河湖长体系,并将河湖长制延伸至916个小微水体,建立义务河长体系,河湖长领治,河湖从此有了主心骨。全市重拳防治水污染,开展污染河涌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加强涉水空间功能管控,清理河湖“四乱”问题,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河涌实施一遍全面整治,常态化开展河湖水域保洁,国省考断面水质根本改善,城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河湖面貌持续向好改善。2019年起启动碧道建设试点,2021年全面布局推开“一环一网、多廊串珠”碧道建设,到2024年,全市碧道已累计建成超600公里,涌现滨海湾新区狮子洋碧道、万江街道东莞水道碧道、东城街道同沙水库碧道、麻涌镇华阳湖碧道、长安镇茅洲河碧道、道滘镇北海水道碧道、沙田镇西太隆河碧道、清溪镇清溪河碧道、企石镇东江碧道和东清湖水库碧道等一大批特色碧道,成为市民群众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天然美颜打卡点。
▲河湖保洁
▲水濂山水库的靓丽风景(李回立/摄)
当前,全市正结合“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东莞生态建设,以流域为单元建设绿美碧带、幸福河湖。松木山水库、沙田穗丰年水道、黄牛埔水库、东江干流石排段依托碧道开展水经济项目试点,松山湖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和同沙水库、东江石排镇段碧带建设项目入选省级项目名单,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网。
爱水更要节水
得水之利,知水之贵,爱水之深。节水是东莞城市建设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东莞市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2007年,东莞设立节约用水办公室,健全节水制度体系,编制节水系列规划,统筹管理全市节水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倒逼传统制造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加强节水管理,严格计划用水,规范节水统计,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强化自备水管理,开展水权交易改革。率先制定造纸、啤酒、农业灌溉3个行业用水定额,成为全省首个制定地方性用水定额的地市。全面推进节水型载体创建,打造一批节水标杆、水效领跑者,先后建设省、市两级节水型单位(企业)载体超600家,东实和燕岭湿地公园省级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家,松山湖、东城、南城、寮步、莞城、万江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全国首批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通过中期检验评估。
在严格科学的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管理下,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2012年的40.8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17.79立方米,减少56.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2年的38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12.65立方米,减少66.7%。节水促进产业加快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少污水排放,提高了生态效益,一举多得。
在节水优先引领下,水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东莞先后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广东省水效领跑者城市”称号。河湖长制工作多次获得广东省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荣获国务院激励奖励。广大市民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主题宣传活动,广泛传播节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点滴践行节水行为规范,争当节水达人,全民节水氛围浓厚。
▲水濂湖白鹭低飞(翟嘉欣/摄)
俯瞰千年莞邑大地,高质量发展势如虹。一座座稳固的水利设施,一个个兴旺的水务产业,一泓泓清澈的健康河湖,一条条绿美的生态碧道,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水务风景线,树立起东莞治水事业的巍然丰碑。这座城、这片水,明天更美好。
(通讯员 周功成)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