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由东莞图书馆主办的“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主题讲座在该馆四楼报告厅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以深厚的史学积淀,带领千名现场观众及线上网友,展开了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溯源之旅。
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葛剑雄从“中国”概念的起源切入,以商周青铜器铭文“宅兹中国”为起点,梳理了“中国”一词从地理方位到文化符号、再至国家名称的千年演变历程。他结合秦汉时期的疆域界定、元清多民族政权的治理逻辑,阐释了“中国”内涵的动态延展,强调“历史上的‘中国’既是政权实体,更是文明共同体”。
讲座中,葛剑雄以现今发现最早记载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作为开篇,历数“中国”含义的历史演变,为现场读者系统讲解了“中国”的由来。何尊铭文中的内容“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读yì )民”是“中国”一词出土最早的见证。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随后,他又从“夏”“诸夏”“华夏”“中华”等关键概念的变迁切入,以敏锐的历史学家视角解读一系列历史资料,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娓娓道来。
葛剑雄借助历史事件与文化符号,分析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自五千多年前起,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发展成为以汉族为主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历史的积淀不仅塑造了今日的中国,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此次讲座通过历史地理学的独特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生存智慧,为公众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中国”提供了厚重的学术注脚。讲座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有观众表示,讲座“既有宏大的文明叙事,又有贴近生活的方言案例分析”,帮助公众跳出历史片段认知,建立系统性的文明观。
接下来,东莞图书馆将继续深耕文化沃土,以多元优质的活动为载体,将高品质文化供给提供给群众,助力市民在历史的纵深中汲取智慧,于时代的浪潮中洞见未来。
(记者 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