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特稿|同舟共济山海间——共建“一带一路”绘就国际合作新图景

2024年12月02日 15:28 0人参与  0条评论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在一个个“尽精微”的项目中取得实打实的合作成果,将“致广大”的宏伟愿景变成生动现实。

山海万里,同舟共济。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开辟各国交往新路径,搭建国际合作新框架,汇集人类共同发展最大公约数,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了宝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行人间正道

萨旺来自老挝北部琅勃拉邦,目前在首都万象一家酒店做咖啡师。“以前从琅勃拉邦到万象要花10多个小时,自从有了中老铁路,只要两个小时,既省时又省心。”他说,“这条铁路不仅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也让我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穿山岭、越江河,北起昆明、南至万象的中老铁路,让路途不再遥远。

中老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据负责老挝段运营的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介绍,开通运营近三年来,中老铁路老挝段发送旅客超7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逾30万人次,发送货物超1000万吨。

“中老铁路给老挝人民带来福祉,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老挝国家工商会执行副会长道旺·帕占塔冯说,这条“黄金线路”不仅助力老挝矿产和农产品出口,还促进沿线旅游业兴旺发展。“老挝因为这条铁路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更借助‘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运输新模式与遥远的欧洲联通。”

飞驰的列车,跨越的不仅是山河之远,更是发展阻隔,畅通的不仅是人员往来,更是经济血脉。

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满载货物从中国重庆驶向德国杜伊斯堡。

“在中欧班列运行前,不少人认为,在中欧之间开通铁路是一个疯狂的想法。”杜伊斯堡港口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库斯·班恩说,如今,中欧班列已成为空运和海运的有效补充,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局面,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班恩说,杜伊斯堡的国际知名度因为中欧班列而不断提升,中欧班列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中欧班列还带动多条海陆通道的相互连接,有效提升沿线各国口岸作业服务能力和枢纽功能。

放眼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画卷正不断铺展。在尼日利亚建成西非第一大深水港莱基港,在乌兹别克斯坦贯通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在克罗地亚架起人们心中的“梦想之桥”佩列沙茨大桥,在秘鲁建成南美首个智慧和绿色港口钱凯港……

“这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伟大创举。”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威廉·琼斯如此评价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的合作成果。“要致富,先修路。”他引用这句中国俗语说,中国将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找到了一条打破发展瓶颈、走向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

利天下民生

“一带一路”合作故事中,“鲁班出海”是充满青春朝气的独特篇章,许多国家的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鲁班工坊找到了职业方向。

东非高原之上,中国企业承建的亚吉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与吉布提,是非洲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列车员奥斯曼是吉布提鲁班工坊首届24名毕业生之一。他说,得益于鲁班工坊设立的铁道类专业,从小就希望在铁路工作的他在中国师傅帮带下实现了梦想。

“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信息科技是开启未来的钥匙。”肯尼亚鲁班工坊“云计算与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杰奎琳·莫卡亚说。过去三年多,莫卡亚不仅学习专业课程,还参加大量实践活动,通过了中国华为公司数据通信、安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考试认证。

在“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充分考虑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需求,设立了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两个合作共建专业。学生阿卜杜洛·哈利莫夫说,已有不少企业来学校招聘,在鲁班工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技术“对我们未来工作帮助非常大”。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鲁班工坊搭建起“一带一路”上共促发展的一座座“技术驿站”,成为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的闪亮名片。

一株“幸福草”,万家“致富路”。中国菌草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脱贫、治沙、畜牧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造福千家万户。

在太平洋岛国斐济,日前举行的2024(斐济)中国贸易展览会上,75岁的老人阿卢西奥主动担任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展台的义务讲解员。得知菌草中心要来参展的消息,他专程从村里赶到首都苏瓦。阿卢西奥说,6年前,中国专家来到村里,教大家使用菌草技术种蘑菇,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命运。“中国专家帮助我和我的家人那么多,我也想尽己所能回馈他们。”

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中国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助力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合作项目,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顺大势所趋

从南非开普敦驱车约1000公里,北开普省波斯特马斯堡镇一片日照充足的荒地中,一座光塔高高耸立,周围是数以万计的定日镜,以同心圆阵列铺展开去。从空中俯瞰,宛如沙漠上的一轮烈日,闪耀夺目。

这是中国企业承建的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是南非最大可再生能源项目之一,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首个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今年9月顺利实现并网发电。项目全面投运后,每年将为南非电网贡献约480吉瓦时的清洁电力,可以满足20万多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南非是最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方面合作深入,孕育了德阿风电项目、奥亚混合能源项目、中广核南非TFC一期光伏项目等一系列项目。

红石项目南非合作方项目负责人姆托科·恩吉迪说,在南非,多个共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帮助当地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填补了能源缺口,助力南非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共建国家带来了一座座风电站、水电站、光伏电站,不仅推动各国绿色能源转型,更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

巴西东北部塞阿拉州,由中国企业投资并主导建设的帕纳蒂光伏电站,44.6万个太阳能组件整齐排列。电站今年6月正式投产,与同月在皮奥伊州投产的马兰加图光伏电站一起组成了大规模光伏项目群。

“这个项目是塞阿拉州的一个里程碑,让这里丰富的日光资源产出更多能源、财富和就业机会。”塞阿拉州州长迪弗雷塔斯说,电站全容量并网后,将为35万多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3万吨。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始终将生态保护摆在重要位置。从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2)》,到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再到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上百个发展中国家培训大量环境与气候专业人才,中国致力于同各方携手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机制。

在泰国,中泰联合承建的诗琳通大坝综合浮体光伏项目实现浮体光伏与水电设备交替或同时发电;在埃及,中国节水梯田模式成功“复制”运用,助力西奈半岛山区涵养水源;在埃塞俄比亚,中国科研人员推广“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与生计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批批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在众多发展中国家落地,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满足各方可持续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优势,运用中国技术、产品、经验等推动绿色合作蓬勃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新华社    编辑:邓燕芬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