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素有“游灯笼”的传统。为喜迎中秋佳节的到来,9月16日,桥头举行2021年“我做灯笼”征集评选活动,从征集到的202个灯笼作品中,最终评选出了55个获奖作品。
本次评选活动邀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及其徒弟、东莞市非遗专家组成员张志峰等人作为评委。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202盏种类多样、形态各异的手工灯笼特别的精致好看,有用纸板、织布做成的龙舟形状的灯笼,有用皱纹纸、卡纸、铁丝制作的荷花灯笼,也有用纱纸、竹签做成花朵形状的灯笼,还有灯塔、兔子、月亮等形状的灯笼。不管是在选材上,还是在形状构思方面,都是彰显着制作者的灵巧手工技艺与独特的创作心思,个个都做得惟妙惟肖,创意十足,整体水平较往年都有所提高。
“这个活动举办了4年,4年我都有来参与做评委,我觉得一年比一年好,无论是气氛、特色,还是制作者都比以前进步很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称。
东莞市非遗专家组成员张志峰表示:“首先他们的题材丰富多样,而且很多跟现在这个社会相结合,包括有地方性的特点,例如我们刚才看了有一个灯笼,有莲花、有鱼,我觉得跟我们这边的莲湖的文化是相结合的,还有我刚才选了一个‘红船’造型的灯笼,这个构思是运用了党史的素材,用一个船来做灯笼,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所以青少年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多样,在艺术的样式上还是非常丰富的,各种各样很有特点。”
经过评委们认真严谨的评选,活动最终评出评选出2个最具特色奖,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5个优秀奖,20个入选作品。同时,这55个获奖作品也将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被摆放在莲城展览馆展出。
据了解,桥头镇“我做灯笼”征集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旨在通过向全镇人民征集手工制作的灯笼,继续传承与弘扬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秋佳节增光添彩。
▲形态各异的手工灯笼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特邀作品
获奖名单
最具特色奖
李小梅 《中华有龙》
梁锦红 《手工荷花灯笼》
一等奖
罗立晟 《会飞的花》
谭凤来 《玲珑花灯》
黄泽睿 《乐高小灯笼》
二等奖
莫合笑 《荷花仙子贺中秋》
李尚泽 《八角亭灯笼》
罗漫利 《福临金秋》
莫铭聪 《月圆人安》
邓凯琳 《滚龙珠》
三等奖
刘栩诺 《喜气洋洋》
房佳业 《花好月圆》
邓淦荣 《彩灯》
邓镕希 《弘扬红船精神》
黄婉平、邓月茹 《花灯》
刘栩诺 《五彩缤纷》
五大天才 《灵犀玉兔》
吴子熙 《梦想的家》
古蕙榕 《花好月圆宫灯》
邓镕希 《企鹅贺中秋》
优秀奖
韩君尧 《大吉大利》
罗雅馨 《团圆》
孙中政 《明月几时有》
马莉婷 《庆祝中秋》
赖羽煊 《梅花灯》
韦诗琴 《彩色花灯》
邓淦荣 《向阳三角灯》
苏梓涵 《八角灯笼》
邓宇恒 《奥特曼相信光》
莫合笑 《百鸟归巢》
洪雅琴 《暗香来》
邓栩芯 《旋转星球灯》
邓云榜 《可爱的小蜜蜂》
发光团队 《万家灯火》
黄乐怡 《花开红绿
灯灯笼》
入选奖
李世钧 《五彩灯笼》
邓欣妍 《年年有鱼》
邓子珊 《玉兔迎中秋》
吴迪轩 《祥龙灯》
罗子恒 《超人灯笼》
张敏杰 《“红菱”灯笼》
陈柏豪 《玉兔捣药》
林松烨 《年年有鱼》
舒雅馨 《团团圆圆》
杨柏稀 《月是故乡情》
郭俊杰 《满天星》
陈梓豪 《牛气冲天》
王允熙 《嫦娥奔月》
钟宇曦 《张灯结彩》
李诗涵 《吉祥小狮子》
罗文骏 《荷花灯笼》
张诗贻 《荷塘月色》
陈凤娟 《仙气满满》
李小梅 《飞向火星》
邓子珊 《彩色花球》
优秀组织奖
桥头中心幼儿园
桥头第二小学
桥头第四小学
桥头中学
(通讯员 莫衬玲 莫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