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先后去了“一军”——军事医学研究院,“一地”——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全程中,他主要强调怎么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从深层领会,围绕“怎么做好”,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要凝聚举国之力。
特殊时期再提“新型举国体制”意味深长
不妨从这句话破题——“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看到有网友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新提法。其实不然,这个提法很重要,但并不是总书记第一次讲。
四个多月前,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里就曾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之际再提“新型举国体制”,意味深长。
在2日的考察讲话里,埋藏着凝聚举国之力的丰富涵义——围绕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总结前一阶段战“疫”科技努力,他说,有关部门“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围绕挽救患者生命,他强调“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围绕疫苗研发,他强调“加强合作”,“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
总书记用了“国之重器”,来定义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用“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定义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性质。他正是在此处,强调了“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并围绕加快科研力量布局、整合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提高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等作了部署。
面对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体系化”一词,耐人寻味。显然,化解这类风险,单打独斗不行。要想“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凝聚举国之力,打一场有力的国家战争。
与重大疫情作战、建设科技强国都须凝聚举国之力
不妨进一步从“一横一纵”两个角度来深入思考。
横向来看,不仅是在科研攻关上,其实,整个这次抗疫大战,中国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不断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因素,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举国上下,14亿人同心聚力。整个国家,像一台庞大机器般隆隆开动起来,人财物力汇聚,各种保障良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声号令、令出如山,该动起来的,迅速行动;该静下来的,坚决执行。这种举国之力,不是哪个国家都能调动得起来的。
纵向来看,不仅是新冠肺炎防控的科技攻关,其实,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始终要凝聚举国之力。四中全会除了提出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还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要求。在两年前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调“举国体制”与激发科研主体、市场主体活力并不矛盾
在科技攻关上强调“举国体制”,是否意味着会忽略一线科研主体、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会。汇聚举国之力的要义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让它们各展所长,形成合力。
在2018年5月的那次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一直以激发科研主体活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给科技人员松绑减负、推动企业投身研发活动等,为努力目标。
3月2日在考察时,总书记也在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而之前,四中全会在部署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时,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中全会《决定》在阐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时,在“坚持全国一盘棋”这句话之后,就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当科研人员把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融入到整个国家的努力全局中,每一个个体的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上的最大化,而整个国家的力量,才有源源不断汇聚来的鲜活因子。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提出了这种重大而现实的需要。
网友跟贴